林紓的翻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紓的翻譯〉,是1964年錢鍾書(1910年—1998年)對於林紓(1852年—1924年)翻譯成就的一篇廣泛性評論文章,全文約兩萬多字,收錄於《七綴集》一書。林紓是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与魏易、王庆骥等人通过口译,翻譯一百六十多部小說,其中六十多部是世界文學名著,有英、法、美、德、俄、希腊等十多国家的作家,如小仲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狄更斯、司各得、易卜生、伊索、笛福、雨果、哈葛德等。
錢鍾書指出林紓雖然經常漏譯、誤譯,但後來他重溫了大部分的林譯,發現許多都值得重讀。本文分析林紓對原作除了煩刪外,還有增補的作用,功力甚至勝過原作的弱筆或敗筆,得出“寧可讀林紓的譯本,不樂意讀哈葛德的原文”的结论,理由是“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原文很笨重,对话更呆蠢板滞,尤其是冒险小说裡的对话,把古代英语和近代语言杂拌一起。……林纾的译笔说不上工致,但大体上比哈葛德的轻快明爽”。
錢鍾書從小就嗜讀林譯小說,他回憶說:「林紓的翻譯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經是文學史上公認的事實……我自己就是讀了他的翻譯而增加學習外國語文的興趣的。商務印書館發行的那兩小箱《林譯小說叢書》是我十一、二歲時的大發現,帶領我進了一個新天地,一個在《水滸》、《西遊記》、《聊齋誌異》以外另闢的世界。」錢鍾書以為翻譯的最高境界在於——化,“林纾的翻译”有一段话:“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卷十二《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讹’。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言为’、‘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林纾的翻译》谈论的重點不是“化”,而是翻译这门艺业不能回避的“讹”。
錢鍾書文中指出,“林纾四十四五岁,在逛石鼓山的船上,开始翻译,他不断译书,直到逝世,共译一百七十余种作品。”“接近三十年的翻译生涯显明地分为两个时期。癸丑三月(民国二年)译完的《离恨天》算得前后两期之间的界标。在它以前,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在它以后,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