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戰鬥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本資料 | |
機長(含空速管): | 17.32米 |
翼展: | 11.36公尺 |
全高: | 4.73公尺 |
空重: | 8.175吨 |
正常起飞重量(截击): | 15吨 |
最大起飛重量: | 18吨 |
翼面積: | 35.20米2 |
效能 | |
最大平飞速度(12000米): | 2.3馬赫 |
海平面爬升率: | 330米/秒 |
實用升限: | 17000公尺 |
滑跑距离: | 起飞: 240米;着陆: 600米 |
發動機: | Д-30Ф6渦輪扇發動機x2 |
最大軍用推力: | 100 knt (50knt x 2) |
最大後然推力: | 168.2 knt (84.1knt x 2) |
武器 | |
機炮: | 30mm機炮x1 |
米格-29式戰鬥機(俄文МиГ-29,英文Mig-29),是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設計的雙發高性能制空戰鬥機。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支點”(Fulcrum)。
目录 |
[编辑] 發展
和苏-27一样,米格-29的历史始于1969年,苏联获知美国空军正在进行“FX”计划(即最终形成F-15的计划)时。苏联领导人意识到,新的美军飞机将会对苏联现有的所有战斗机都形成巨大的技术优势。米格-21算是當時運動力很高的飛機,然而在航程,武裝與升級潛能上有相當多的缺點。以對抗美國F-4為研發重點的米格-23飛行速度較高,也有較多的攜帶燃料與裝備的空間,可是欠缺纏鬥中需要的運動性。蘇聯欠缺的是一款在各方面性能都相當均衡的戰鬥機,具有優異的運動性和高性能的航電系統。對此,俄國參謀本部發出先進戰術戰鬥機(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PFI)的需求案,其中諸項性能要求相當高,包括高航程,優異的短場起降能力(包含使用簡易機場的能力),高敏捷性,超過兩馬赫極速和重武裝。新飛機的空氣動力設計交由蘇聯空氣動力研究所(TsAGI)負責,成果與蘇霍伊飛機公司一同分享。
然而,蘇聯認為先進戰術戰鬥機的價格會太昂貴,生產數量將無法滿足需求,於是在1971年將這個計畫拆成兩個計畫,重型先進戰術戰鬥機(Tyazholyi 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 TPFI)和輕型先進戰術戰鬥機(Legkiy 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 LPFI)。在同時期,美國空軍也進行類似的規劃,推出輕型戰鬥機(Lightweight Fighter)的計畫和F-16 戰隼以及YF-17。重型戰機的計畫依舊由蘇霍伊負責,輕型戰機的計畫則交由米高揚飛機設計局,苏-27 側衛即是前者的成果。後者在1974年提出9號(Product 9)計畫案,也就是米格-29A,並在1977年10月6日首飛。美國偵查衛星在同年11月發現原型機,由於原型機是在拉明斯基鎮(Ramenskoye)附近進的朱科夫斯基(Zhukovsky)試飛場被發現,於是給予白羊座-L(Ram-L)的代號。早期西方推測白羊座-L的外型類似YF-17,並配備具有後燃器的R-25渦輪噴射發動機
儘管兩架原型機的墜毀造成了計畫延遲,1983年,米格29B量產機仍然在庫賓卡基地開始了操作評估。該項評估於隔年完成,並於同年開始交機。由於北約未能知悉其預量產型米格29A的存在,故該機被北約命名為"支點A"。降級改裝後的米格29B被以"米格-29B 9-12A"的型號大量出口給華約國家 (出口非華約國家者則編號為"米格-29B 9-12B")。這些飛機,一共生產了840架,較相較於蘇聯版本米格29B,它們的功能多有降低且不具備核武投射能力。1986年7月,蘇聯以一隊米格29訪問芬蘭。直到這時,米格29才正式公諸於西方大眾。1988年9月,蘇聯曾以兩架米格29參加英國法茵堡航空展。一總說來,西方觀察家對其機動性能印象深刻,但發動機排煙過於明顯則是其重大缺點。
米格29的海外用戶包括了阿爾及利亞, 孟加拉, 保加利亞, 古巴, 捷克斯洛伐克, 厄利垂亞, 東德, 匈牙利, 印度, 伊朗, 伊拉克, 馬來西亞, 緬甸, 北朝鮮, 祕魯, 波蘭, 羅馬尼亞,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 敘利亞與葉門。另外,蘇聯解體時,白俄羅斯, 哈薩克, 摩達維亞, 土庫曼, 烏克蘭,烏茲別克等前加盟共和國亦自前蘇聯空軍分得了大批數量。這些飛機狀況不一,其中許多至今仍在其新用戶的手中服役。
蘇聯精確的區分各種版本的米格-29,即使只有電子設備的改良,然而米高楊推出的多種米格-29,例如艦載機種米格-29K,都不曾進入量產階段。在前蘇聯時期,由於米高楊設計局相對於競爭對手蘇霍,明顯的缺乏政治影響力,造成在開發米格-29過程中,遭遇了許多挫折。許多更先進的型號仍在爭取出口許可,而升級蘇聯舊型的米格-29訂單也還在爭取中。新型機種如米格-29SMT和米格-29M1/M2的開發也才起步。艦載機種米格-29K的發展因為印度海軍航空軍艦維克拉姆帝亞(Vikramaditya)號(前蘇聯海軍高希可夫海軍上將號(Admiral Gorshkov))的需求得以恢復。原本米格-29K是設計供給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Admiral Kuznetsov)使用,但後來卻使用較大型的側衛-D。
雖然非正式的名稱十分普及,但蘇聯官方並沒有給予米格-29一個正式的名稱。 蘇聯機師創造了北約對米格-29的稱號—支點。這個稱呼跟本身這架飛機的設計用途相差不少,但“支點” 這個稱呼已在俄軍普及。這個稱號跟“逆火”、“大意(Careless)”形成頗大的對比(逆火—Tu-22M,大意—Tu-154)。
[编辑] 特點
[编辑] 設計
由於設計上的基本參數是來自於TsAGI為PFI計畫所進行的運算,米格-29的氣動力外型設計與苏-27非常相似,其中較為明顯的差異包括:主要結構以鋁為主,加上一些複合材料,機翼是後掠中單翼加上融合成一體的翼前緣延伸面(leading-edge root extensions,LERSx),後掠角為40度。機身後方位於發動機位側的是有後掠角度的水平尾翼與雙垂直安定面。翼前緣自動縫翼在早期型上分長4個部分,後期型改為5個,翼後緣則有襟翼和副翼。
米格-29採用液壓控制與SAU-451三軸自動飛行儀,並不像苏-27使用線傳飛控(fly-by-wire,FBW)系統,儘管如此,米格-29仍是一架非常靈活的飛機,無論是瞬時或者是持續迴轉性能都非常優異,良好的高攻角性能而且不容易近如水平螺旋。機身結構足以承受9G(88E公尺/秒²)的運動。控制桿有一個可以手動取消的軟限制,以免飛行員超過g或是攻角限制。當德國空軍與美國空軍聯合演習時,德國空軍使用的降級版Mig-29 9-12A型在幾乎每一次近距離戰鬥中,使用非常有效的紅外線搜索與追蹤器(IRST)與頭盔瞄準器,配合AA-11飛彈,擊敗對手F-16。
[编辑] 引擎
米格-29有兩具分開設置的Klimov RD-33渦輪噴射引擎,每具提供50.0千牛頓的推力,啟動後燃器時可達81.3千牛頓。兩具引擎中間的空間,能提供額外昇力,並降低翼負荷,有效增加機動性。引擎的楔形進氣口位在翼根前緣延伸板的下方,並且有可調整的進氣門,以供高馬赫飛行的進氣需求。在野戰跑道起飛、降落或低速飛行時,進氣門可以幾乎完全關閉,防止地面異物吸入引擎。在這種情況下,翼根前緣延伸板上方的活動進氣口會自動開啟,引擎能從此獲得所需空氣。後續的型號使用類似裝置在苏-27進氣口的網狀柵欄,取代原來機背進氣口的功能。
[编辑] 航程及燃油
初期型米格-29B的內部油箱總容量只有4,365公升。總數六個的油箱分別在兩翼各一個,另外四個則在機身。燃料的因素造成米格-29B的航程有限,然而已經符合蘇聯的原始需求:一架點防禦的前線戰鬥機。在進行長途飛行時,機腹中線能攜帶一具1,500公升的副油箱,後續的量產型也能在兩翼下各攜帶一個1,150公升的副油箱。此外,少數的米格-29在機身左側加裝空中加油設備,使用探針和錐管的方式進行空中加油來提升滯空時間。 一些米格-29B(MiG-29 9-13)修改機背的設計(Fatback),增加內部的燃油攜帶量。更先進的後續型號如米格-35,能在機背攜帶適形油箱,然而這些機種至今都尚未服役。
[编辑] 駕駛艙
本機配備了K-36DM零零彈射椅,曾在諸多緊急狀況中發揮過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
座艙中配備有抬頭顯示器以及ZSh-3UM頭盔瞄準具。然而,其並未配備西方戰鬥機廣泛採用的手置伐桿。特別要強調的是;為了方便飛行員進行機種轉換,米格29的駕駛艙並沒有大量採用人體工學設計,而是使其儘可能使其類似於之前的米格23。不過,由於採用了泡型艙罩,其駕駛艙視野較過去蘇式軍機多有改善,但仍然不及同時機的西方戰鬥機。後期的改良型裝置有多功能顯示器的玻璃座艙,並且改換了真正的手置伐桿。
[编辑] 感應器
米格29B配備了法左特龍RLPK-29火控系統,包括了一具支援俯視/俯射的N-019脈衝都普勒雷達(北約命名:Slot Back)與Ts100.02-02火控電腦。早期的N-019A雷達號稱可使米格29與西方對手並駕齊驅,但對於蘇聯空軍對它的經驗是令人失望的。在視距外接戰戰鬥機大小的目標時,其所提供的追蹤距離只有:對頭70公里/尾追35公里。雖可同時追蹤10個目標,但只能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攻擊其中的一個。在俯視/俯射時,隨著距離與地面回波的增加,期訊號衰減亦十分嚴重,對抗電子干擾的能力也不好。這些問題,代表了這架飛機無法以白楊飛彈可靠的接戰視距外目標。
之後,CIA經由間諜獲得N-019雷達的相關資訊。為了改善這些缺陷,法左特龍推出了N-019MTopaz雷達並配備於米格29S上。然而,其性能仍不能使蘇軍滿意。在最後一種改良型中,米格29換裝了有被動相位陣列天線的N-010甲蟲-M雷達,在探測距離、解析度上獲得大幅改善!並支援以RVV-AE(北約編號:AA-12"毒蛇")飛彈進行多目標接戰。此外,米格29在風擋前配備了與蘇27相同的S-31E2光電探測器,可從動於雷達,亦可獨立運作並提供額外的槍砲瞄準協助。
[编辑] 武裝
米格-29的固定武裝為一具30毫米的GSh-30-1機砲,射口在左側翼根。原始設計攜彈量為150枚,但在後續型號被減到100枚。由於初期量產型的米格-29B在機腹中線攜帶副油箱時,會擋住拋殼口,因此攜帶中線副油箱時無法使用機砲。這個問題直到米格-29S之後的型號才被解決。在每個機翼下,依據不同的型號有三個或四個掛點,兩邊一共有六個或八個掛點。內側掛點能攜帶1,150公升(300加崙)的副油箱、或R-27中程空對空飛彈,也可攜帶傳統炸彈或火箭,而某些型號的米格-29能在內側掛點攜帶核彈。外側掛點通常攜帶R-73纏鬥飛彈,但某些情況下也會配備較老舊的R-60短程空對空飛彈。在兩側發動機中間的機腹中線掛點能攜帶一個1,500公升(400加崙)的油箱,但是無法攜帶戰鬥用武器。原始的米格-29B能在機腹攜帶通用炸彈或火箭艙夾,但是無法配備精確導引武器。直到後繼的改良型才提供攜帶雷射或光電導引武器的能力,此時的米格-29才有能力使用空對地飛彈。
[编辑] 德國的米格-29
80年代,東德空軍接收了一批為數不多的米格29G(東德特有型號)。1990年,德國統一。由於機齡還很新,性能也還很好,所以這批米格29成了少數為聯邦國防軍留用的前蘇聯裝備。這批飛機都被置於JG-73史坦霍夫聯隊麾下,主要用於作戰訓練,並不擔負主要作戰任務。這批飛機在2003年9月自德國空軍除役,除一架留做展示外,剩餘的22架米格29全數以1歐元的象徵性代價售予波蘭。
[编辑] 作戰紀錄
See 4th generation jet fighter for a comparative overview of the MiG-29 and contemporary aircraft.
米格-29的初次作戰紀錄在80年代的兩伊戰爭,當時攜帶火箭和傳統炸彈的米格-29對敵人造成極大的傷害。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 一架米格-29擊落一架叛逃的苏-20[來源請求]。在之後的十年,由伊拉克飛行員駕駛的Mig-29參與了[[[波斯灣戰爭]]。當時的伊拉克空軍駕駛歷經戰爭洗禮,曾在塞爾維亞的上空對抗西方戰機,並與厄立特里亞的苏-27側衛交鋒過,和伊朗的局勢也一觸即發,因此認為伊拉克擁有該區域最佳的駕駛員[來源請求]。然而,在波斯灣戰爭中,面對聯軍的攻勢卻毫無招架之力。一般而言,認為無法抵抗聯軍攻勢的主要原因是飛行員訓練不足、缺少基礎防空設施和妥善率不佳被,而非戰機的作戰能力不足[來源請求]。
許多觀察家認為在一對一、不考慮外界因素的狀況下,米格-29可能擁有比鷹式和戰隼更佳的纏鬥能力,例如美國科學家聯盟(FAS)。這個看法在之後的對抗演習中被證實,米格-29展現某種程度的優勢。在這場視距內(within-visual-range,WBR)的空中演習中,德國空軍的米格-29對抗由西方國家F-15、F-16和F/A-18組成的機群[來源請求]。 部分的因素是米格-29的頭盔瞄準系“射手(Archer)”,射手系統讓德國空軍的駕駛員能看到哪、鎖定到哪,包括視野被機體阻擋的方位。相對而言,美國空軍的戰鬥機必須將機頭指向目標,才能鎖定敵方。
In the Iraqi and Serbian theaters, the U.S. and its allies had taken the initiative and established complete air superiority very early on, giving the MiG-29s little chance to respond and put up a challenge. In the Iran-Iraq War, the only Iraqi MiG-29 kill was the friendly-fire shoot down of another MiG-29. In another case of friendly fire, an Iraqi MiG-29 shot down a MiG-23 during the Gulf War. Eight MiG-29 pilots fled to Iran where the MiGs now serve in the Iranian Air Force. According to the U.S., its F-15s downed five MiG-29s in the war, most of which were reportedly trying to flee to Iran.
Serbian MiGs were 15 years old and deprived of spare parts due to the long arms embargo placed upon the country. Once thrown into battle, most were found to have some non-functioning systems that altered the plane's performance. Six (out of 14 + 2 trainers) were shot down, one combat-damaged (later placed as a decoy and destroyed on ground), and an additional 3 destroyed on the ground (10 altogether). One more was lost in an accident when its pilot, who survived, stalled his aircraft during a landing approach. Two Serbian pilots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war.[1] The MiGs were also used in the Yugoslav Civil War, mostly in ground-attack missions.
A Cuban MiG-29 shot down two unarmed civilian Cessna 337s belonging to the organization Brothers to the Rescue in 1996.
In 1999 the Eritrean Air Force claimed four kills with their MiG-29s against Ethiopian MiG-21s and MiG-23s, while another kill against a MiG-21 was claimed in 2000. There were also claims of Ethiopian Su-27s shooting down five Eritrean MiG-29s. Russian and Ukrainian mercenary pilots reportedly flew combat missions in the conflict.
In Syrian service, the Fulcrums have provided round-the-clock air defense and patrol over Syria and Lebanon. Syrian pilots have praised the aircraft's agility and weapon systems. All of the Syrian pilots flying the MiG are highly experienced and are the best in the air force. Training is heavy and strong efforts are made to get the best out of aggressor training.
Indian MiG-29s saw action during the Kargil War in Kashmir. They provided fighter escort for Mirage 2000s dropping laser-guided bombs on enemy targets and played a major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air superiority. The Indian Fulkrums are known as Baaz (Eagle in Hindi). They are upgraded many times and are match to many modern jets in all he fields. The IAF has modified & successfully tested the Mig-29s to fire the notorious R-77 Adder BVR missile. It is believed that all the Fulkrums in IAF inventory are upgraded to use the Adder as a standard armament. They are also being worked upon to be compatible to the in development Indian Astra BVR missile.
Except for the shooting down of an unarmed civilian plane, all the MiG-29's eight air-to-air kills have been other MiGs, two of them being cases of friendly fire.
[编辑] 米格-29在美國
美國曾經購入前摩達維亞空軍的21架米格29,其中14架"支點C"擁有主動雷達干擾設備並具備核彈投擲功能。這些米格29全數指派給設在俄亥俄州萊特-派特森空軍基地的國家航空情報中心。其中一架"支點C"目前存放於俄亥俄州達頓市美國空軍博物館的倉庫中,另外20架目前則下落不明;據信已遭拆解。
私人收藏家唐奇爾林曾以10萬美元的代價自吉爾吉斯購入兩架米格29,礙於進口法令限制,兩機目前停放於美國伊利諾州的昆西.處於嚴重缺件並等待翻修的狀態[1]
[编辑] 展示的米格-29
目前為止,共有六架前摩爾達維亞空軍的米格-29被安置在美國的下列地點:
- 德州聖安格魯(San Angelo)的古費洛空軍基地(Goodfellow AFB)。
- 內華達州的Fallon海軍航空基地。
- 俄亥俄州美國空軍情報中心(NAIC)的萊特派特森空軍基地(Wright-Patterson AFB)。
- 兩架在內華達州的奈利斯空軍基地。一架在威脅訓練中心(Threat Training facility)的外面,一架在旁邊有米格-23的機棚內[2]。
- 一架正在俄亥俄州代頓附近的美國空軍博物館內整修,一旦整修完成,將會在博物館展示。2006年12月時,該機正在進行油漆。
[编辑] 各式型號
- 米格-29 "支點-A" (Product 9.12):預備量產型,1983年服役
- 米格-29B-12 "支點-A" (Product 9.12A): 華約外銷型,配備降配的雷達及電戰設備,無核武投放能力。
- 米格-29UB-12 "支點-B" (Product 9.51): 雙坐轉換教練機,無雷達與機砲。
- 米格-29S-13 "支點-C" (Product 9.13): 大致與9.12相同,但換裝大型內載油箱並加裝Gardeniya雷達干擾器。
- 米格-29S-13 "支點-C" (Product 9.13S): 大體與9.13相同,但可掛載4噸彈藥與大型翼下副油箱。換裝N019ME雷達,可同時追蹤10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兩個。
- 米格-29SM "支點-C" (Product 9.13M): 大體與9.13相同,可掛載多種空對地飛彈與雷射導引炸彈。
- 米格-29M / 米格-33 "支點-E" (Product 9.15): 戰鬥轟炸機,重新設計製造鋁材結構機身,以線傳飛控置換機械式操縱裝置,換裝後燃推力86KNt的RD-33K引擎。載彈量增為4500公斤,增加機內油箱,最大航程延伸至2000公里。以甲蟲雷達取代原先之N-019雷達,駕駛艙加裝兩具多功能顯示器,除支援以RVV-AE飛彈進行多目標接戰外,亦題供地形追沿模式,武器掛點增加至8個,預計用以取代早期型米格29。但由於俄國政府資金缺乏,以致於至今仍未接獲訂單。
- 米格-29UBM (Product 9.61): 雙坐型的米格29M
- 米格-29SMT (Product 9.17):早期米格29的提升型。加大油箱,航程提升至2100公里,座艙加裝兩具大型彩色液晶多功能顯示器,另有兩具小型多功能顯示器。配備提升後之N019MP雷達,提供更長探測距離與額外對地掃描功能。換裝推力98.1KNt的新型RD-43渦輪扇葉引擎,掛載量提升至4.5噸並提供相同於米格-29M之武器選擇。此型號目前服役於俄國、葉門、阿爾及利亞與敘利亞空軍。
- 米格-29K (Product 9.31):海軍型,除加裝折翼、尾勾、與強化之新起落架外,大致與米格-29M同。原計畫配備於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後計畫取消。
- 米格-29K "支點-D" (Product 9.41):海軍型,印度海軍之專有型號,以全新線傳飛控取代早期機械控制,並提升航電至米格-29SMT之水準。
- 米格-29UBT (Product 9.51T): 提升至SMT水準之米格-29UB。
- 米格-29M2 雙座多功能戰鬥轟炸機,性能大致與9.15相同,但配備液晶螢幕與數位化飛控裝置。計畫中單座的米格-29M1並未建造,若生產則大致與9.41相同。
- 米格-29OVT / 米格-35 "支點-F": 最後生產型,使用與米格-29M1相同機身並配備向量噴嘴與線傳飛控裝置,機動性能大幅提升。加裝新型武器與航電設備並換裝手置閥桿,提供多樣對空/地武器掛載選擇以適應多樣任務。該型機可執行獨立作戰,不再需要依賴戰管協助。該機於翼下配備八個掛架,可掛再三個大型副油箱並可接受空中加油。其外銷型號為米格-35,由俄國政府向世界各米格-29用戶推銷本改良計畫。目前,馬來西亞正考慮由本機與Su-30MKM之間則一選購。
[编辑] 用戶
- 現時用戶
- 阿爾及利亞 (76), 孟加拉 (8), 白俄羅斯 (50), 保加利亞 (16 MiG-29B + 4 MiG-29UB), 古巴 (14 - 大多封存), 厄利垂亞 (5), 匈牙利 (21), 印度 (63), 伊朗 (50), 哈薩克 (40), 馬來西亞 (16), 緬甸 (12), 北韓 (20?), 祕魯 (18), 波蘭 (45), 俄國 (455?), 塞爾維亞 (5; 2007年起,該國重新起用MiG-29), 斯洛伐克 (13), 蘇丹 (10), 敘利亞 (50), 土庫曼 (20), 烏克蘭 (217), 烏茲別克 (30) 葉門 (24).
- 過去用戶
[编辑] 外部連接
- AA's aviation site
- Luftwaffe MiG-29s
- MiG-29 by Easy Tartar
- MiG-29 "Fulcrum" page by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 MiG-29 "Fulcrum" page by GlobalSecurity.org
- Mikoyan-Gurevich MiG-29 Videos
- MiG-29 Videos
- Cuban MiG-29
[编辑] 有關內容
相關機種
米格-35
類似機種
F/A-18 大黃鋒 - 幻影2000 - HAL Tejas - F-16戰隼 - Su-27
設計時序
米格-23 - 米格-25 - 米格-27 - 米格-29 - 米格-31 - 米格-33 - 米格-35
相關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