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3战斗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现在仿制的MiG-3 | |
類型 | 战斗机 |
生產公司 | 米格设计局 |
設計者 | 米高扬和格列维奇 |
使用狀態 | 已退役 |
主要用戶 | 苏联红军空军 罗马尼亚 |
米高扬-格列维奇 米格-3(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3)战斗机是苏联在二战中使用的一种单座活塞式战斗机。该机由当时从属于第一国家飞机工厂的米高扬-格列维奇实验设计局设计,但最初的设计思想则来自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K型机。
目录 |
[编辑] 开发背景
当米库林(Mikulin)AM-37引擎问世后,飞机设计师波利卡尔波夫决定将自己在设计I-17液冷引擎战斗机时所获得的经验和新型发动机结合起来,设计一种高空截击机,这便是K型机的由来。
米高扬和格列维奇对早前米格-1的设计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并在苏联中央空气和流体力学研究所的T-1风洞中仔细检查了飞机的气动外形。随后,这些修改包括:
- 将引擎前移 4 英寸(100 毫米)以提升飞机在纵轴上的稳定性
- 将外翼段的上反角增加一度
- 采用新型的OP-310型散热器,并在飞机内增加一个容积为55加仑(250升)的燃料箱
- 在发动机下方增加了一个润滑油箱
- 采用了通过将发动机废气引入燃料箱而达到灭火抑爆目的的新系统
- 在驾驶员座椅后方增设了8毫米厚的装甲板(后期型又增加到9毫米)
- 对增压器进气口外形进行了修正
- 修改了主起落架的设计以增加其强度
- 将主轮尺寸增加到25.5"x 7.87" (650mm x 200mm).
- 修改了座舱罩的设计以改善飞行员的后方视野,并为增设RSI-1(后期型主要使用RSI-4)无线电提供空间
- 重新设计了仪表板
- 用PBP-1A替代了原先的PBP-1瞄准具
- 将ShKAS机枪的备弹数增加到750发
- 在翼下增加了外挂点,使得米格-3可以携带485磅炸弹(220公斤),化学武器播撒装置或八枚RS-82火箭弹
I-200的第四架原型机是第一架实施了上述所有改造的飞机,并成了米格-1的生产原型。该机在1940年10月进行了首次试飞,随即被转交给苏联空军由军方进行下一步测试工作。 在试飞中,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NKAP)宣布该机将在三家飞机厂同时投产,预期到1941年可以生产3600架。
第一架米格-3在1940年12月20日走下了生产线。到1941年3月,米格-3的日产量已经达到了10架飞机。该机加入现役后很快就击落了两架德国人的Ju 86侦察机,而此时德国和苏联间还没有正式宣战。
当巴巴罗萨行动展开时,苏联空军手中已经有了1200架米格-3枕戈待旦。
由于重量的增加,最初的米格-3在性能上甚至不如早期的米格-1,燃料的消耗量也因为试飞时的高度问题而比原先估计的更大。为了证明该机的航程可以达到1000公里,米高扬和格列维奇不得不安排原型机又做了两次试飞。
然而,米格-3还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由于油压不足,该机在高空的性能不足,而试飞人员的不良操作习惯也导致了一些其他问题。为了完善该机,设计人员很快为其换上了新的燃料泵和滑油泵,并为该机的飞行员提供了更好的训练课程以帮助他们熟悉米格-3的操作。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the MiG-3 several new changes made it into production, including up-gunning to UBS machine guns and ShVAK cannons.
Due to the conditions of battle with the German forces, the MiG-3 was forced into a low altitude and even a ground-attack role, but it was quickly found to be inferior, and withdrawn from this role. The death knell for the MiG-3 was the discontinuation of its AM-35 engine so that Mikulin could concentrate on AM-38 production for the Ilyushin Il-2 Shturmovik.
Throughout the rest of the war, Mikoyan and Gurevich continued to develop the MiG-3 along the high-altitude interceptor lines that it had originally been designed for, which lead to a series of ever-larger and more powerful prototypes, serially designated from the I-220 to the I-225. (Some sources mistakenly assign the MiG-7 designation to one of these aircraft.) While promising enough, the air war over Germany wa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heyday of the piston-engined fighter was over, and no production order followed.
为了替换AM-37引擎,设计人员做了好几种尝试。改装后的飞机被称为米格-7,但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从1942年春天开始,米格-3逐步撤出了一线战斗航空团,被转用于防空部队。最后一次拯救米格-3的努力是为其换上了在La-5战斗机上极其成功的ASh 82气冷发动机。改装后的飞机被赋予了I-210和I-211两个编号,并在试飞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空军曾一度考虑将该机以米格-9为名投入大批量生产,但由于性能接近的La-5已经形成了生产规模而作罢。一些米格-9的机体甚至试验性的装上了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R-2800-63发动机。
Two final prototypes, the I-230 and I-231, attempte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original MiG-3 and its engine by considerably lightening the aircraft, but with the type relegated to secondary units, the Soviet air force was simply not interested.
[编辑] 实战使用
[编辑] 主要用户
- 苏联
- 罗马尼亚 通过一个叛逃的飞行员得到了一架米格-3,但从未在实战中使用
- 芬兰 曾经向德国订购了70架德国陆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缴获的MiG-3,但德国人一直没有交付,因此芬兰空军实际上从没有使用过米格-3参加战斗。
[编辑] 性能数据(米格-3)
一般資料
- 載員: 一人
- 長度: 8.25 米 (27 英尺 1 英寸)
- 翼展: 10.20 米 (33 英尺 6 英寸)
- 高度: 3.50 米 (11 英尺 6 英寸)
- 翼面積: 17.44 平方米 (188 平方英尺)
- 空重: 2,699 公斤 (5,965 磅)
- 載重: 3,355 公斤 (7,415 磅)
- 發動機: 1× 米库林 AM-35A 液冷 V-12, 993 千瓦 (1,350 马力)
性能
- 最高速度: 640 公里/小时 (397 英里/小时)
- 升限: 11,500 米 (37,700 英尺)
- 爬升率: 14.7 米/秒 (2,890 英尺/分钟)
- 翼面荷重: 192 公斤/平方米 (39.4 磅/平方英尺)
- 推重比: 0.30 千瓦/公斤 (0.18 马力/磅)
武器
- 1x 12.7 毫米 UBS 机枪
- 2x 7.62 毫米 ShKAS 机枪
- 弹丸重量 1.44 公斤/秒 (3.17 磅/秒) UBS机枪使用装填高爆炸药的PETN弹药,通过螺旋桨轴发射,射击速率可达1050发/分钟。有些MiG-3为了加强火力在机翼下方加装了两挺UBK机枪,但此举会对飞机性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 2x 100 公斤 (220 磅) 炸弹,两个化学战剂/燃烧剂播撒装置或六枚直径为82毫米的RS-82非制导火箭弹。
For an explanation of the units and abbreviations in this list, please see Wikipedia:WikiProject Aircraft/Units key.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相关内容
相關機種
MiG-1 - MiG-7 - I-211 - I-225 - I-231
相似機種
Heinkel He 100 - Curtiss XP-37
設計時序
MiG-1 – MiG-3 - MiG-5 (DIS) - MiG-7 - MiG-8 - MiG-9 (I-210)/MiG-9 (I-301)
相關列表
List of military aircraft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IS - List of fighter aircr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