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编辑] 中央及地方代表势力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訢,文祥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
- 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進士,湘军领导人)
- 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后期的实力派)
- 左宗棠(曾国藩的属下,汉族士紳,率领军队收复新疆)
- 沈葆楨(曾国藩的属下,進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創設福建船政,任南洋通商大臣)
- 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進士,号称“香帅”)
- 崇厚(满洲贵族)
- 唐廷枢
[编辑] 实践过程
[编辑] 外交
在1860年設置中國首個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掌管對外事務。另於天津及上海兩地分置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及南洋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任),掌管當地的對洋通商事務
[编辑] 军事工业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 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 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李鸿章)、金陵制造局(江苏南京 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楨)等,由于生产管理方式是封建主义旧式管理,加上产品仅供政府使用,不计成本,使得这些军事工业的产品大多没有利润,因而很少有再继续投资扩大生产的。
[编辑] 海軍建設
洋务派派出大批官僚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采购军事装备,并成立了四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廣東海軍与福建海军。其中北洋海军购买了“定遠”“鎮遠”铁甲舰号称“远东巨舰”是当时远东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舰只,并在旅顺修建了新的军事基地。
[编辑] 民用工业
由于前期的军事工业耗费了大量银饷却没有明显成效,并且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也出现短缺,洋务派决定以“求富”为口号,再发展一批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这批民用工业的产品很多是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开平煤矿(河北开平 李鸿章)、湖北织布局(湖北武昌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汉阳 张之洞) 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 左宗棠)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等,这些民用工业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编辑] 教育事业
洋务派在全国修建了30餘所近代新式学校,用来培养科学、军事、翻译人才。著名的翻譯機構京师同文馆也于1862年建立;在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他们大多成为日后中国的重要人物。
[编辑] 结局影响及原因
经过30餘年的洋务运动,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被证明破产。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指出,所謂「洋務」乃由於西方社會注重效率,與中國傳統社會習慣大相逕庭。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傳統文化、思想之約束,而這些都是在每一方面都受到影響。如開辦各類實業工廠,社會上需要有各類商業組織作配合,如零件、銀行、保險等等,但這些在十九世紀的中國都全付闕如;會計沒有元善的管理概念,使會計帳目不能有效核實;人事管制漫無標準,蓋因傳統文化欠缺現代人事管理思維。
不过洋务派在抵制商品输出、促进思想解放、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依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编辑]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请参阅明治维新条目中关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