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式譯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式譯名是將本身沒有漢字的外語名稱譯成具有漢語特色的翻譯名稱,以姓名為主。
漢語地區的媒體製作群,在整理近年的電視劇集或電影等文藝作品時,為了令角色的歐美名字更簡潔和更具一種靠近漢族文化(或漢語地區的文化?)的親切感,在配音稱呼和字幕鍵入角色名稱時要採用這種風格。即是將原姓名次序(先名後姓)、姓名間稍停(間隔號:「‧」)等外語名稱的特徵取消,呈現方式改成與漢式姓名一樣。然而,這一種取名的方式,早在外國人士與東方國度開始有邦交時已有使用。現在沒有漢式姓名的外國人,會因為希望擁有漢式姓名、長期逗留或身為知名人士而有需要以這方式稱呼。
漢式譯名的取法,一般分別將姓氏和名號的「最顯著讀音」(視乎先端部份或嚮亮程度)化成單字的姓和雙字的名(除非名的音太少)。
日本和韓國等現今或曾經使用漢字的國家則不需使用漢式譯名。例如:
有些(歷史上的)外族和歐美名字並非漢式譯名,全為漢字但少有漢式風格:例如:
一些慣用的名字則只譯姓氏而得出漢式譯名:
- 梵高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藝術家)
- 洋式全名為文生·梵谷。
-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藝術家)
- 洋式全名為李奧納多·達文西。
- 彭定康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香港最後一任總督)
- 多數香港總督的取名方式亦同。
- 巴克禮(Thomas Baclay)(英國基督教牧師,在臺灣傳教)
以下還有一些依照漢式姓名而翻譯的漢式譯名,譯名考慮整個原來姓名:
現實人士:
虛構角色:
(以上人名中的粗體字分別顯示姓氏譯音和原來姓氏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