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
語出維基大典,自由之大典矣
永樂大典,中國類書也。明成祖命姚廣孝等重修文獻,書成賜此名。
序之曰︰「昔聖王之治天下也,盡開成之道,極裁輔之宜,修禮樂而明教化,闡至理而宣人文。蓋自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以至禹、湯尚已之數。聖人繼天立極,皆作者之君,文武相承,文監二代,乃始有述。孔子生周之末,有德無位,刪修贊序,功賢作者。周衰,百家舛繁,王者跡熄。秦人燔書,斯道中絕。漢興,六藝漸傳。繼而唐、宋,沿習有徵。我高皇帝以神聖之資,廣禮樂之途,博大悠遠,同聖帝明王之道。朕嗣承鴻基,緬思纘述,以為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制作,用以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而世祀綿邈,簡編顆富,恆慨其難。至於考一事之微,汎濫莫周。求一物之實,窮力莫究。譬淘金於沙,探珠於海,戞戞乎不易得也。迺集文學之臣,纂四庫之書,購募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博採旁搜,彙聚群分,著為奧典。以氣者,天地之和也。有氣斯有聲,有聲斯有字,故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繫事揭綱而目畢張,始振而末具舉,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巨細精粗,粲然明備。其餘雜家之言,亦得附見,蓋網羅無遺,以存考索。」
其始永樂元年之秋,成五年之冬。總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名曰《永樂大典》。聚其散漫,總其條貫,於以見斯道之大,彌綸天地,通貫古今,支派蔓衍,布著而紛紜也。
後孝宗移置其於宮中,時時省閱。
及至清代明興,其散失不斷,乾隆間,精華盡入《四庫全書》,今存不足八百。
[修] 據
- 《名山藏·典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