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性別: | 男 |
政黨: | — |
籍貫: | 山東省聊城縣 |
出生: | 1896年3月26日 |
逝世: | 1950年12月20日 |
學歷 | |
|
|
經歷 | |
|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山東聊城人,字孟真。幼年喪父,由祖父及母親撫育成人。研究歷史語言,五四運動的領導人物之一,1920年,他負笈歐洲,在倫敦大學三年半後,轉赴柏林大學。在他遊學六年半的時間中,大部份時間都在研讀實驗心理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在柏林大學的後期才開始閱讀比較語言學,並學習東方語言。
1926年10月,傅斯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文科學長(文學院院長,並兼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之主任)他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他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
在傅斯年五十歲那年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1945—1946),堅持反對任用過去曾在汪偽政權擔任教授的人。1944年,傅斯年在參政會上向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發難,揭發孔貪污舞弊,罵他是皇親國戚。事後蔣介石親自請他吃飯。蔣介石問:“你信任我嗎?”傅斯年答:“我絕對信任。”蔣介石說:“你既然信任我,那麼就應該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立刻說:“委員長我是信任的,至於說因為信任你也就該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麼,砍掉我的腦袋我也不能這樣說。”1947年2月15日和2月22日分別發表了兩篇文章:〈這樣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和〈宋子文的失敗〉,痛批當時行政院長宋子文:「自抗戰以後,所有發國難財者,究竟是哪些人?照客觀觀察,套購外匯和黃金最多的人,即發財最多的人。」硬是把宋子文逼下台。
國民政府遷台後,他又被任命為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受命於危亂之際,他積極「替台大脫胎換骨」。據說,傅斯年常去找蔣介石要錢,他每去一次陽明山,必定是「滿載而歸」,他是少數敢在蔣介石面前蹺起二郎腿的人,另一位是胡適。1949年台大發生“四六事件”,爆發軍隊闖入校園,傅斯年對當局不經法律程序徑行進入台大校園內逮捕師生高度不滿,親自找國民黨最高當局交涉,要求逮捕台大師生必須經過校長批准。他甚至向當時警備總司令部官員彭孟緝警告:「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
1950年5月20日上午,傅斯年在台灣省議會答覆教育行政的咨詢時過度激動,因腦溢血而瘁逝,享年55歲。傅斯年逝世後葬於台灣大學校園,校內設有希臘式紀念亭傅園及一座傅鐘,此後每節上下課會鐘響二十一聲,傅斯年說:「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是台大的地標。
胡適曾評價傅斯年:“他的感情是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富於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功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 傅斯年在認識丁文江之前,痛恨其政治立場,當著胡適大罵:“我若見了丁文江,一定要殺了他!”後來胡適介紹兩人認識,兩人卻成為莫逆之交。著名的歷史著作有《夷夏東西說》、《東北史綱》等,集成《傅斯年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