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共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基百科的方針 |
---|
文章的標準 |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列明来源 不适合维基百科的文章 生者傳記 |
與維基人的合作 |
善意的推定 文明的編輯方式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争论的解决 |
「維基過程」為維基媒體各計劃內容之最終決定機制[1]。實行上,维基百科通过构筑共识来运作。「共識」指各方意見充分互動之後的結果或社羣取向,非指「每一個人都同意」。
一个共识是人们依照诸如中立的观点等方针,并通过有礼貌地讨论和辩论来达成的。何謂「共識」是很難介定,几乎所有编辑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合理,「共識」一字亦常會成為濫作辯護的理由,但理想的编輯者應要有胸懷,承认对立观点中的合理性。
請記著维基百科的共识机制,不是偏執孤立观点、拒绝善意批評的護身符。當討論仍爭持不下,才適合籍著投票尋求解決糾紛的方案,但投票不能代替討論。
其實,维基百科的运作过程正好詮釋什么是共识。在共识裏混合着以下各种各样的人:大致上同意的人,反对但不反感的人,反对但并不太关心此事的人,强烈反對但承認並尊重社羣意向者,大聲疾呼而且毫不妥協的反对者,以及一些不守规矩的人。若你嘗試达成共识,你就会知道你是否拥有它。請注意:以上各人觀點、意向不同,但每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無一聲音被忽略。這是維基合作的基礎。
目录 |
[编辑] 共识的达成
严格意义上,“共识”意味着大家观点一致,这是最理想的情況。值得提倡的达成共识的方法是,提出一个观点或建议,在相关页面的讨论页或者更醒目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一般为1个月,如果是很醒目的地方则放置时间可以缩短,比如在互助客栈中放置1周就会引起足够多人的注意,在确保有足够多的编辑者了解这一观点后,如果没有人反对,则共识就达成了。
一個人的觀點往往有限,故異議時常會出現。如果遇到不同意见,大家應耐心并详细的进行討論,吸取各方意见中有用的部分补充或更改提议,求大同存小異,以求更佳解決。如果在讨论期限内,各种反对观点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反对者不再反对修正后的提议,则共识也达成了。
上面的流程中如果未能達至協議,共識则还可以借投票建立。但單純投票可能會使一些維基人覺得聲音被淹没,所以仅仅在充份討論後才可以进行。这时可借助“绝对多数”作共识的指標;此通常意味着获得三分之二(2/3)的多数,比如在删除投票和请求中。在其他一些影響較遠的投票当中,“共识”的指標為70%的多数。还有些情形,如管理员授权投票时,“共识”的指標为达到80%的多数。投票一般原则是影響越大的决议(管理员任命,方针的通过等)需要的支持比例越高[2]。
[编辑] 适用范围
「共识」一詞可能被滥用。在争议中,人们可能使用“共识”来表示从“真正的共识”到“我的个人意见”之间的任一中间状态。例如,在一次反复回退的编辑战中,争论的双方都宣称他们的版本达到了共识。根据本页面原则确立的共识一般比自己声称的共识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少可能在今后被质疑甚至被否定(参见“共识的达成”一节)。
共识只对理性的编辑者起作用,这些编辑者通过善意的努力来使一个主题下的不同观点得到准确而恰当的描述。判断一个观点的合理性一般是困难的,几乎所有编辑者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合理,但理性的编辑者能够承认对立观点也存在合理性,后者比前者更难得。不过,维基百科的共识机制不为顽固坚持孤立观点并且拒绝善意的考虑其他意见的行为提供舞台(当然这样做也不是一定错误)。至于善意,若你卷入不中立的编辑,强调自己的编辑多么中立并不会掩饰你行动偏向的本质。
共识不可以动摇“中立的观点”等基础政策的地位,这些政策是维基百科运作的基础,是不容质疑的。常有無法接受基础政策的编辑者离开维基百科。
[编辑] 註
[编辑] 参见
- 共识决策法
- Wikipedia:方针与指引
- Wikipedia:投票
- Wikpedia:共識可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