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凤眼蓝 | ||||||||||||
---|---|---|---|---|---|---|---|---|---|---|---|---|
![]() 凤眼蓝的花 |
||||||||||||
分类 | ||||||||||||
|
||||||||||||
拉丁种名 | ||||||||||||
Eichhornia crassipes |
凤眼蓝是一种原产于热带美洲的水生植物,也叫“水葫芦”,“凤眼莲”,“布袋蓮”,在水中漂浮,叶直立光滑,根在水中,呈须状,叶柄膨大如同葫芦,中空,因此可以漂浮水中,花兰紫色。
凤眼蓝繁殖迅速,在合适的条件下两个星期就可以繁殖一倍。
凤眼蓝于1884年被引进北美洲,以后又被引进亚洲、非洲和澳洲,由于在新地点没有天敌,它可以迅速繁殖造成灾难,美国佛罗里达洲的水道曾经被每平方米50千克的凤眼蓝阻塞,由于它们遮挡阳光,吸收水中氧气,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同时大面积的凤眼蓝也成为蚊子的繁殖场所,造成热带疾病的蔓延。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采纳了日本环境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为凤眼蓝可以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还可以用做猪饲料,由此在比较简陋的氧化塘处理污水过程中引进了凤眼蓝,结果在南方适合凤眼蓝生长的区域也造成了无法控制的结果,浙江等省许多航道被迅速繁殖的凤眼蓝阻塞。由于凤眼蓝所含的干物质很少,作为猪饲料也不是好饲料,每年需要花费许多人工打捞清理。
现在开始引入以凤眼蓝为食物的天敌昆虫,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