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虞(?-193年)字伯安,东汉末期人物,東海郯人。先後為幽州刺史、甘陵相、宗正、大司馬、襄賁侯、太傅,子為劉和。與公孫瓚日漸不和,初平四年(193年),集合十萬人攻公孫瓚。但被手下公孫紀出賣,受公孫瓚反擊潰敗,逃往居庸,終被俘虜,受公孫瓚誣蔑謀反後斬於薊。
目录 |
[编辑] 生平
[编辑] 初為小吏
劉虞出身貴族,但不依附權貴,初只能當一名曹吏。因能履行職務而獲升為郡吏。後因累積政績升為博平令、幽州刺史、甘陵相等。
[编辑] 外邦臣服
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餘、穢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隨時朝貢,不敢侵擾。在張純勾結烏丸丘力居反叛時,亦能說服丘力居等投降,並交出張純。
[编辑] 忠於漢室
初平元年(190年),韓馥、袁紹及山東諸將欲以劉虞代帝位,劉虞厲色拒絕。
[编辑] 伯珪反目
對外族政策中,劉虞的懷柔與公孫瓚的武力政策互相衝突,而公孫瓚亦經常破壞其上司劉虞的施政。劉虞忍無可忍下集兵十萬人攻公孫瓚。但被手下公孫紀出賣,受公孫瓚反擊潰敗,逃往居庸,終被俘虜,威脅段訓以意欲謀反誣蔑劉虞後斬於薊。
[编辑] 夷狄復仇
劉虞死後,其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將鄒丹戰於潞河之北,斬殺鄒丹等四千餘人。烏桓峭王及後與劉虞子劉和合袁紹兵於興平二年(195年),破公孫瓚於鮑丘,殺二萬餘人。
[编辑] 家庭
[编辑] 祖先
- 劉嘉,祖父,光祿勳。
[编辑] 子女
- 劉和,劉虞之子,侍中。曾被袁術捉為人質,後逃回袁紹處。劉虞被殺後與劉虞舊部等向公孫瓚復仇,令公孫瓚元氣大傷。
[编辑] 部下
- 公孫瓚,奮武將軍。以討烏桓為名累積勢力,不聽劉虞號令,劉虞本欲討伐,但反為公孫瓚知悉並殺害。
- 田疇,掾。受劉虞命令出使長安拜見獻帝。
- 魏攸,東曹掾,右北平人。劉虞欲討伐公孫瓚時作勸阻,因其認為公孫瓚尚有利用價值。
- 程绪,劉虞從事,代郡人。劉虞集結兵馬欲討公孫瓚,認為公孫瓚罪名未正,宜兵臨城下令公孫瓚自動投降。被劉虞以臨事阻議處斬。
- 公孫紀,州從事。因公孫瓚以同姓而厚待,在劉虞集結兵馬欲討公孫瓚告密令公孫瓚成功逃脫。
- 鮮于銀,劉虞從事,骑都尉。受劉虞命令出使長安拜見獻帝。劉虞被殺後與劉和向公孫瓚復仇,令公孫瓚元氣大傷。
- 鮮于輔,劉虞從事。劉虞被殺後與劉和向公孫瓚復仇,令公孫瓚元氣大傷。後曹操封為度遼將軍,封都亭侯作巴結。
- 齊周,劉虞從事。劉虞被殺後與劉和向公孫瓚復仇,令公孫瓚元氣大傷。
- 孫瑾,常山相。劉虞被殺後大罵公孫瓚,與張逸張瓚等自殺。
- 張逸,常山掾。劉虞被殺後大罵公孫瓚,與孫瑾張瓚等自殺。
- 張瓚,常山掾。劉虞被殺後大罵公孫瓚,與孫瑾張逸等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