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單親家庭是指一些只有一位母親或一位父親所帶領的家庭。其成因主要是離婚、分居、配偶一方死亡或出走。其次就是未婚媽媽或未婚爸爸獨力養活兒女。現代西方國家,離婚率較高,單親家庭數量自然增多。一般單親家庭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後果。譬如:家庭成員的心理壓力和青少年犯罪。
單親家庭在台灣和日本,必須有一為低於十八歲的家庭成員--兒子或女兒。
[编辑] 人口統計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單親家庭數量增加超過了四分之三。根據另外一些統計,美國單親家庭比重由1980年的23%上升至2002年的31%。[1]
在2003年,澳洲單親家庭比重只有14%。自2001年,31%的嬰兒是由未婚媽媽所生的。[2] 大部分這些未婚媽媽並非必然組織單親家庭,她們可能只與夥伴同居而未有正式婚姻。
在英國,2005年有1900萬單親家長撫養310萬名兒童[3]大約四個育有兒女的家庭就有一個是單親家庭。根據英國的統計,英國境內的單親家長,父親佔了9%[4]而白人佔了86%。[5] [6][7]
根據瑞典研究,生活於單親家庭的兒童比一般兒童有三倍多機率在26歲或以前自殺或自殺不遂而被送入醫院。[8]
[编辑] 参考文献
- ↑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 Indicators of Child, Family,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 Family Structure
- ↑ "Single Parents" PoBronson.com (accessed October 9, 2006)
- ↑ 2004年國家統計局 - 家庭統計
- ↑ 2004年勞動力調查 - 家庭統計(見表1.2)
- ↑ "One Parent Families Today: The Facts" (2005), One Parent Families, London
- ↑ Labour Market Review (2006),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 ↑ households2005-final.xls2005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 General Household Survey; see table 3.6
- ↑ The Lancet, January 25, paraphrased by CBS News' Emma Ross, "Single-Parent Kids More At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