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中文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京大學中文系全稱“中國語言文學系”;早期曾稱“國文系”、“中國文學系”;既是南京大學採用近代學制以來成立最早的系科之一,也是歷史淵源最悠久的學科之一。
目录 |
[编辑] 現況概覽
[编辑] 專業設置
研究生專業(所有研究生專業均可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漢語言文字學
- 中國古典文獻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文藝學
- 戲劇戲曲學
本科專業
- 漢語言文學
[编辑] 研究機構
-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
- 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所
- 南京大學明清文學研究所
-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
- 語言學教研室
- 現當代文學教研室
- 文藝理論教研室
- 漢語教研室
- 古代文學教研室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
- 社會語言學實驗室
[编辑] 學術刊物
- 《南京大學中文學報》
- 《古典文獻研究》
- 《中國詩學》
- 《文學評論叢刊》
[编辑] 其他
南京大學中文系現有藏書37萬冊,居中國各大學中文系之首。
[编辑] 傳統與特色
堅守中國文化本位論,不逐時尚,特立獨行,治學開放,道德學問統一。
[编辑] 歷史概要
- 1914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時期設立國文部和國文專修科,為南京大學中文系設置之始,王伯沆出任首任主任。往前可以追溯到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及後兩江師範學堂設立的國學科目,繆荃孫、陳三立、劉世珩、徐乃昌、李瑞清、劉師培、王伯沆、夏敬觀等教習曾在此一時期執教。最早可上溯到吳永安元年韋昭所建國學;至南朝宋元嘉十五年,謝元建獨立設置之文學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時期,中文系設在文理科下;國立中央大學和南京大學時期,設在文學院下。南京大學中文系,加之文學院內所設歷史系、哲學系,向來是復興中國文化的大本營,尤以學衡為著。
- 1940年代後期,內戰動荡,教師變動較大,如盧冀野、呂叔湘、朱東潤、吳組緗、吳世昌、李長之等人皆在此間作別。
- 1952年,金陵大學中文系併入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數量有所增添。金陵大學雖為美國教會所辦大學,但長期注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1888年南京彙文書院開設國文課程,以後金陵大學設立國文系,1927年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1934年設立國學研究班,研究班曾任導師有胡小石﹑黃季剛﹑汪旭初﹑胡翔冬﹑吳瞿安﹑劉國鈞﹑劉繼宣等人。
- 1957年後20年,因政治運動和動亂,南京大學中文系長期陷入低谷;胡小石、汪辟疆、羅根澤等人受到迫害,隨著羅根澤(1960)、胡小石(1962)、方光燾(1964)、汪辟疆(1966)接連去世,陳中凡年邁,師資嚴重削弱。
- 1977年,教學活動逐漸恢復正常,中文系除有陳瘦竹、周勋初、葉子銘等教授外,1978年匡亞明校長還親自延聘程千帆、陳白塵等人來校執教。自此,南京大學中文系逐步復蘇發展起來。
[编辑] 校友
[编辑] 参考
- 部分內容參考《薪火長傳,風華正茂——紀念南京大學中文系建系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