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坦克炮,又稱「戰防砲(戰車防禦砲,英文作Anti-tank gun,德文則稱為Panzerabwehrkanone,一般簡寫為PAK)」是指主要用于射击、摧毁坦克或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最早的反坦克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各国军队都没有专门的反坦克炮,多用步兵野炮临时充当反坦克炮对坦克射击。在1920年代,瑞士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高射两用炮,口径为二十公厘。
反坦克砲也是加農砲的一個分支,特點在於砲口初速高,砲身較為低矮以降低被發現的機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許多國家都有設計與生產專門的反坦克砲給步兵單位使用,各國戰防砲幾乎全數採用三十七公厘口徑,清一色為納粹德國PAK35/36的仿製品。隨著坦克的裝甲厚度逐漸增加,反坦克砲的口徑也水漲船高,射擊的彈藥種類也從單純的穿甲彈演變出錐型裝藥與脫殼穿甲彈等設計。
二戰中期開始,反坦克炮從只有拖曳式演變為拖曳與自走兩類,後者伴隨坦克運動,以相近的運動力在戰場上摧毀敵人的裝甲車輛。 前者的例子是納粹德國的PAK38型五十公厘戰防砲與PAK40型七十五公厘戰防砲。 後者的例子則有納粹德國的貂鼠二型、三型對戰車自走砲、蘇聯的SU-85、SU122、SU152等型號。
另外,Flak 18/36型火砲雖然時常被德國陸軍用以進行反戰車任務,但它並非戰防砲,而是一門高射砲。
在二战后,反坦克炮的發展分為兩方面。過去小口徑的反坦克炮與反坦克槍由低或者是無後座力的武器取代,這些武器包含火箭筒,火箭推進榴彈以及無後座力炮。中大口徑反坦克炮由飛彈所取代,這些飛彈可由步兵攜帶或者是安裝在車輛上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