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又译作zh-cn:哥德式;zh-tw: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曼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由于起源于法国,因此当时又称“法国式”。
[编辑] 参见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又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位於羅曼式建築和文藝復興建築之間的,1140年左右產生於法國的歐洲建築風格。
哥德式建築主要用於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於歐洲,由於起源於法國,因此當時又稱「法國式」。
歌德式建築特色: 獨有rose window (圓花窗)& pointed arch (拱頂)
哥德式大教堂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飛扶壁、尖拱結構和新裝飾體系的廣泛應用為特徵。高、直、尖的造形有強烈的上沖趨勢,暗示接近天國的信念。教堂不純粹做宗教禮拜用,而是各地的公共生活中心,由於凌駕普通建築之上,遙遙可見,因此教堂的規模又代表當地人民財力的象徵。哥德式教堂採用圓花窗和彩色玻璃鑲嵌畫,代替了牆壁,使整個建築幾乎成為一個透明體。陽光普照的日子裡,走進哥德式教堂,感覺好像走入彩虹裡一般。
哥德式大教堂,以輕盈靈巧、高聳挺拔的造型,與厚重敦實的羅馬式教堂,形成鮮明的對比。著名者如﹕
第一座哥德式教堂是法國的《聖德尼(St.-Denis)教堂》(1140~1144年)。
巴黎《聖母院》(1163-1250年),雕花受伊斯蘭影響,有輕盈之感。上雕歷代帝王,象徵政教合一。
法國《夏特(Chartres)教堂》(塔高106M,1194~1220),大門雕刻和旁邊玻璃 表現最特別。如上圖
雷姆(Reims)教堂(1225~45)。
義大利《米蘭教堂》(1310年)。混合南北作風,構造複雜。
雕刻
歌德式雕刻大半安置在教堂的外部,一般人物造像以修長的形體、拘謹的姿態和公式化的服飾所產生的垂直靜止的效果著稱。著名代表作有﹕
早期代表作是「夏特教堂」的大門雕刻,圓柱上排滿著瘦長的獨立人像,盡管還顯得僵硬、呆板,但已有三度空間的立體感。
「雷姆教堂」西門雕刻《天使訪問聖母》(1230),是哥德式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人物的衣飾順人體流動,有三度空間立體感,也洋溢著撫媚優雅的人體和真情流露的人類情感。
巴黎聖母院藏的「聖母像」(十四世紀初,約1330),以人間情感的表現取勝。雕刻中的小耶穌不再是一個拘謹的救世主,而是一個撫弄母親衣領的孩童。
阿米安教堂(1220年)的《十二月令勞動圖》,表現了對日常生動活潑的觀察能力。
義大利布拉多(Prato)教堂的《聖母像》(約1315),作者喬凡尼‧皮沙諾(Giovanni Pisano),扭轉的頭部和突出的臀部,更強調三度空間的結實感,扭轉的形態是受古代法國的影響。
哥德式風格的巴黎聖母院
哥德式藝術,又譯作哥特式藝術,為一種源自歐洲法國的藝術風格,該風格始於12世紀,盛行於13世紀。15世紀,因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來臨而迅速沒落。不過,在北歐地區,這種風格仍延續一段相當長時間。
以建築為例子,該風格應用於建物時,特色是尖塔,色彩鮮豔,誇張線條。該種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哥德」一詞即文藝復興藝術家特別為此藝術風格所取的名字,意思是「蠻族」。
該風格在18世紀重新被肯定,在19世紀之後仍偶而被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