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客冲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土客冲突专指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的族群混居地区,各族群(汉族不同民系、壮族)之间的激烈冲突,其最高峰是清朝末年发生在广东的土客械斗。土、客两词,分别是先住民和后住民的意思,按当地不同族群到来的先后进行区分1。
目录 |
[编辑] 各时期的土客冲突
土客冲突发生的地点很多,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台湾的许多地方都曾经发生过。土客冲突发生的时间跨越度也很长,从明朝中期到清末均有发生,但绝大多数土客冲突均发生在清末(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十九世纪末)。
[编辑] 晚清以前的土客冲突
土客冲突自明以前就在中国南方不时出现,但都规模不大。
[编辑] 土客械斗
到了清末,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都处在急剧变动时期,人民生活困苦,清政府也要面对太平军等反政府势力,生存资源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与此同时,广东沿海等地的人口剧增(各地移民及自然人口增长),惨烈的土客械斗就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
[编辑] 四邑地区的土客械斗
四邑地区处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西部,原本人丁稀少,明清年间,来自广府地区 、粤东地区的人移民到四邑地区,四邑的人口才逐渐增加。
在移民的初期,由于双方的人口均不多,生存资源足够需求,双方一直相安无事。从移民开始算一百多年后,双方开始了一定程度的冲突。
[编辑] 土客冲突的成因
土客冲突给冲突地人民,无论是土方还是客方,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归究其原因,不同研究者的说法都各异,但普遍接受的一点是:土客冲突的本质,在于争夺生存资源;而其极端形式--土客械斗,则乡村争夺资源的一个极端形式。此外,当时政府的挑动,以及封建制度的限制等,也是土客冲突的重要原因。
[编辑] 土客冲突的影响
[编辑] 客家称谓的形成
土客冲突的双方在不同地点均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广西的土客冲突,土方为壮族及当地的汉族人,客方为广东汉族的广府、客家等民系2。但就一般状况而言,处于客方的民系,无论是在两广、湘赣还是闽台,其原籍均来自赣南、闽西、粤东、粤北,使用相同的汉语方言,有着相同的习俗。作为土客冲突的客方,他们的处境往往要比土方更差,因此在土客冲突最激烈的几十年间,即清末土客械斗期间,这些移民到外地的人与原籍地的人相互之间有着强烈的民系认同,最终的结果是这些人普遍接受以客家作为民系通用的名字,这也就代表着客家民系的正式形成。
[编辑] 对土客冲突的研究
在中国,受政府意识形态的限制,土客冲突从清末到二十世纪末均未受到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才有《被遗忘的战争》等学术作品问世。
在海外,Myron Cohen等人都有一定的研究
[编辑] 注释
註解1: 土、客的说法,来源于当时官府的文件纪录,事实上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分称为“土人”、“客匪”)。但这个称呼已经约定俗成,无改变的必要。按今天的说法,可以将土、客分别成为“先主民”、“后住民”。
註解2: 所谓“广府”、“客家”,是后世的称呼,当时虽有民系认同,但无民系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