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等院,日本早期木購建築,沿著京都「宇治川」邊興建,據信是古代日本人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極致具體實現。
該院興建於西元1052年,由平安時代權傾一時的藤原賴通改建其父別院,規模相當今日1/2宇治面積的「平等院」乃為引入宇治川水,依佛教末法之境,在水池之西建造阿彌陀堂,水池之東則建構象徵今世的拜殿,打造『淨土庭園』之喻的代表建築,其規格更為後來日式庭園的參考指標。
古剎的「平等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面對「阿字池」而建,初期因置奉「阿彌陀如來」與51尊「雲中供養菩薩像」得名的「阿彌陀堂」,後因「阿彌陀堂」外型似欲振翅而飛的禽鳥,在中堂脊沿更有兩隻尊貴象徵的金銅鳳凰像,遂在江戶時期,更名為「鳳凰堂」。
「鳳凰堂」可說是集繪畫、建築、工藝與雕刻等藝術國寶於一堂之作,在『木造天蓋、雲中菩薩供奉像、鳳凰金銅像、梵鐘與壁畫』等稀有國寶級文物與「平等院」自身的歷史價值條件下,在西元1994年被聯合國文教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殊榮,保存其固有意義,而在現今流通的10圓硬幣與萬元紙鈔背後,更可得見「鳳凰堂」圖案,代表著此處對大和民族的重要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