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附中校園步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私立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位於花蓮市。
目录 |
[编辑] 靜思菜園
靜思菜園原本是一片緊鄰慈中側門停車場後方的荒地,學校將此地闢為菜園,分配給各班耕種。這片菜園有幾個生態特色,一、學校將回收的雨水引到菜園灌溉。二、四周的地面,都鋪上連鎖磚讓雨水滲透到地底下,同時讓土地可以呼吸空氣。三、菜園採有機耕種,菜園裡佈滿了石子,土地貧瘠不易耕種,因此在資源回收場有一桶堆肥用來澆灌菜園子. 植物根部與菜圃四周常可見到蛋殼與落葉堆積 四、菜園也長了許多野菜,例如昭和草、龍葵、刺莧等;五、這裡可以觀察到超大的青蛙,20公分長的大蚯蚓(這些蚯蚓常被放到田裡去鬆土)還有美麗的八星虎甲蟲等肉食性益蟲。 備註:從菜園往遠方看,可看到一片連綿高山,被慈中稱為『慈悲喜捨』山。實際上,最右邊這座是「砂婆噹山」,中間最高那一座是「七腳川山」,左邊那座山是「百頁山」(請參考照片),這幾座山排列像一個漏斗,漏斗口即為花蓮的水源地。砂婆噹溪即是從這裡匯集流出,經花蓮市區繞一圈後入海,許多花蓮人稱它為美崙山溪。當初日本治台時,曾經從四國移民到吉安鄉(舊名吉野川),所以日人在花蓮建立了很完善的水利系統,因此在花蓮水災是很少見的。
[编辑] 感恩大道
感恩大道為一條可十人並行的寬廣步道。步道兩旁種著一排九芎樹,兩側後方並排著另一條小步道,這小步道旁種著楓香、槭樹等;這大小並排的三條人行步道即是慈中的感恩大道。在大道兩側後方各有一小花園,左為菩提園,右為菠蘿蜜園。 感恩大道為慈中校園的交通要衝,這裡是學校最重要的四棟教學大樓之間的聯絡道路。整體環境設計寬敞舒適;兩旁的花園植栽佈置得高低錯落有致,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讓人看到賞心悅目的綠色校園景觀。經過這裡除了可以欣賞隨著四季變換登場的美麗花卉外,十字型的活動空間設計,讓四個角落的教室能貼近大自然,為一個仿造森林設計的建築概念。 此區有部分潮濕地,上有蘭菌、蘚苔類等生長,多分布在灌木叢下;大部分則是乾燥地區,靠自動灑水系統供給水分。這裡的地表鋪有石頭或草皮加以保護;在較低漥地區則設有雨水回收系統。這區種的大多是園藝種,但整體規劃是依據永續校園生態「多層次植栽」概念,仿造森林多層次的架構設計栽種;第一層及第二層喬木有青楓、槭樹、波蘿蜜、菩提樹、五葉松、落羽松、黃玉蘭、九芎、樟樹等;下層為灌木,有樹蘭、胡椒花、桂花、春不老、鵝掌藤、含笑、變葉木、鑲邊爵床等,底層為球根和草本花卉植物,有台灣鳶尾、台灣百合、繁星花、白紋草、一串紅、天堂鳥、萱草、韮蘭、蔥蘭等。其目的可以建構生物多樣化的綠色校園生態,同時可以增加植物光合作用時所產生的氧氣量。 在這裡同時可以看到慈中的另一項特色,那就是教室通風及燈光環保設計。慈中的教室,運用大型的窗戶來增加通風及採光量,講究的是自然環保。燈光採用與窗戶平行的方式來控制點滅,依「晝光」的多寡,適時逐排來調整燈光開或關,達到『晝光節能』的目的。又建築物主體,都是採用清水板模的組力、灌漿後直接上漆,可以減少二次粉刷造成水泥、沙的浪費,這一切的細心,甚至是計較,都是一個「節約資源、永續發展」觀念下所做的改變。
[编辑] 大愛廣場
無論是站在校園門口的川堂或是任何地方往校園深處看去,都可以看到一大片綠色草原,那就是慈濟中學的大愛廣場.這座廣場為一正方形的開闊草皮,上面種的樹木並不多,可以在廣場上面任意穿越。 四周種著幾棵蘭嶼肉桂及光臘樹,樹下的萱草每到五月時競相綻放,提醒著大家母親節快到了。四個角落裡,對稱似地各自種著一棵樟樹,樟樹旁分別有著幾棵五葉松、落羽松陪襯著,與樹底下的小灌木或自然成長的小葉桑及各式蕨類植物,形成一個個群落。花蓮原是個沖積平原,慈中位於河川經過的山腳下,在建造校地挖地基時,挖出許多大石頭,於是放置在草皮上作造景。 慈濟中學開始建校時即朝著建造一座綠色校園的目標邁進,所以無論在校園的哪個角落裡,眼睛皆能觸及藍天及綠色植物,在色彩學中,藍色、綠色均有安定精神的作用。尤其在大愛廣場四周站立時,放眼望去,一大片草地,又寬又廣,眼前所見的綠色範圍,皆能超過二分之一的視野面積。一大片草地,可以降低因土地被曝曬所產生的高溫,並防止土壤過於乾燥,也有水土保持的功能。
[编辑] 愛心藥草園
穿過慈中的籃球場,就可看到愛心藥草園。這個地區位置較高,土地也較乾旱,因此只能選擇些較乾旱型作物。其中種有魚腥草、蘆薈、薄荷、芙蓉、假人蔘、左手香、含羞草….等藥草.外,還栽種些蔬菜,更多的是野生藥草和野生蔬菜。此區受到人為干擾較少,因而成了許多生物的天堂,也成了學生觀察自然生態「消長」現象的最佳地點,生物多樣化的劇碼在這裡悄俏地上演著,各式大小生物靜靜的進駐並快樂地生長著。 在藥草園有許多不太起眼的的藥草,除了可以克服惡劣的環境外,可是個個身懷絕技!讓我們來認識幾種野生的中藥草。首先來看看有著頭狀花絮,開著紫紅色小花的“葉下紅”,俗稱為「一點紅」、「紫背草」;葉下紅整株植物都可以拿來藥用,不具毒性,可治中耳炎、甚至於口腔潰爛等症狀。 “車前草”的功能是種子有利尿的作用,不過它整株也都可以拿來服用,效果是一樣好的,可治腎炎水腫、小便不暢、支氣管炎…..,它不具毒性。車前草名字的由來為,古時牛車、馬車或是人力車,在泥土或石子路上行進時,車前不停地出現這種草,因此被稱為車前草。另外還有人認為它是牛糞中的種子萌發出來的,故又稱為牛遺。 “咸豐草”也就是鬼針草我們主要吃的部分為莖葉,嫩莖葉洗淨後可直接煮食或炒食,任何野菜均可用沸水燙過再炒來吃,風味更佳。通常我們將咸豐草曬乾,加上其他藥草熬煮茶汁成青草茶來喝,可用來預防中暑、清熱毒,治療高血壓等。 “木瓜”果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超過柑橘類水果,另含胡蘿素及蛋白酶、木瓜酶等,本草綱目中說:[木瓜治濕脾腳氣。]具有消腫作用及幫助消化。葉有強心、消腫作用。未熟果實中含有最多得木瓜酶,所以助消化作用比成熟果實還有效,其乳汁還可製成化妝品。曬乾的種子可榨油,治兒童腹中蛔蟲。 “刺莧”整株可拿來食用,是很好吃的一種野蔬。據說可治胃出血、婦女經痛等症狀,不具毒性,可安心使用。在愛心園及靜思菜園裡有很多刺莧,外型長得和一般的莧菜類似,但在葉柄基部兩側各有一長刺。自古動物要吃植物,植物必須有一套預防被吃的辦法。其一是發展為有毒植物,其二是長出刺來,刺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演化出許多刺來;動物為了生存,也演化出一套辦法來求生存,最簡單的方法是吃到有毒的東西,我們有拉和吐的本能來排毒,這就是所謂的生存機制,萬物相生相剋,構成綿密的生態網。 “茵蔯蒿”的外形像松樹也有點像木麻黃,通常生長在海邊的旱生沙地上。茵蔯蒿是用在治療肝病的重要中藥,在過去蚊香和殺蟲劑未普及時,老一輩的人會將茵蔯蒿的莖葉曬乾,紮成一束束,放在打過動的鐵罐子裡,傍晚時分在房間或禽畜得欄圈裡點著,以驅蚊,人畜都可以有好眠,後來因殺蟲劑普及被遺忘。 這裡的野菜也很多,昭和草、龍葵、山芹菜、野人蔘、黃鵪菜、兎兒菜…….等等,讓人想到動植物的戰爭。無論是五穀、蔬菜或藥草,其實是經過長時間的找尋及馴化而來,我們對無知的大自然界比以知的大自然界來得多許多,我們想從自然界獲得各式各樣的資源來生活,就應該多接觸並了解大自然,尊重生命,及自然界運作的原理,不隨意破壞生態系的結構,使天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编辑] 生態池
學校後方有一條水利圳,被設計成滯洪池,當雨量過大時可為水流的反衝區;後來用水管將水利圳的水引進來,成為原始的生態池。 這片水池除了有滯洪的功用外,池水中的微生物及水生植物的分解作用,也將原本水利圳受污染的水淨化了。原本混濁有異味受污染的池水,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轉變,目前水質改善許多,這可由水中的台灣馬口魚(俗稱溪哥)來證明。馬口魚是一種生態環境指標,需在較乾淨並且流動的溪水中生活,在傍晚時分可以看到牠們在水面上跳躍獵食蚊子。生態池一剛開始就以「潮濕的荒地」概念來設計。以溼地生態系食物鏈的關係引進許多動植物進來種植及栽培,其中最大宗的植物有「水生植物」、「蜜源植物」、「台灣原生植物」、「果樹」等。這裡的食草和蜜源植物有外來種的馬纓丹、馬兜鈴,原生種則有台灣澤蘭、大安水蓑衣、光臘樹等。每年的五、六月開始,有一群獨角仙,會到生態池邊又稱『白雞油』的光臘樹上吸食樹汁,有時黃蜂也會加入吸食的行列。 「水金英」,浮水性植物,葉形卵圓,約五到七公分寬,葉面油亮光滑;夏至秋天會開金黃色花,花冠三瓣,杯形排列,花朵亮麗優雅,適合與蓮花生長在一起,可惜是外來種。2004年初,水池邊的李氏禾的根部會釋放毒殺其他水生植物的化學物質,粉綠狐尾藻因此節節敗退。事實上,2003年池中原有許多滿江紅,但後來被一小段水蘊草繁衍成的大軍給消滅了。 有些不受歡迎的物種也冒然闖入這片園地,其中危害較甚的有福壽螺和大花咸豐草。後來放入幾條烏鰡以福壽螺當食物,現在情況已經改善多了。 大花咸豐草也大量入侵,這種從南美洲大量移入,開著白花舌狀花,橘黃色管狀花的菊科植物,非常適應台灣的氣候及環境,就是很貧瘠乾旱的地方也能長得非常茂盛,因此大量地取代了許多原生種植物的生長空間。它的花朵豐富著許多昆蟲的食物,因此也讓許多昆蟲放棄了許多原生種植物提供的食物。這代表著許多原生種的小花小草,可能因為沒有昆蟲為它們授粉而滅絕,這讓我們了解到外來種給本地種造成的生存壓力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