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風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語表記 | |
---|---|
日語原文 | 懐風藻 |
假名 | かいふうそう |
羅馬字 | Kaifūsō |
目录 |
[编辑] 編者
《懷風藻》於751年(天平勝寶3年)編纂完成,編者不詳。有指編者是大友皇子的曾孫淡海三船,理由是詩集的「詩人略傳」中編者對近江朝有著同情筆調。然而也有謂編者是葛井廣成、藤原刷雄或石上宅嗣等,至今未有定論。
[编辑] 內容簡介
詩集名為《懷風藻》,意即「緬懷先哲遺風」。「藻」字則可能典出陸機《文賦》:「藻,水草之有文者,故以喻文焉」。全詩集收錄64位作者共120首作品。作者都是當時的皇族顯貴,例如文武天皇、大友皇子、川島皇子、大津皇子和其他官吏、儒生、僧侶等(其中18人兼為《萬葉集》收錄的和歌作者)。詩歌以五言八句為主,內容方面包括侍宴從駕、宴遊、述懷、詠物等,借用儒道老莊典故,文風浮華,講求對仗,似是深受中國六朝文學影響。
《懷風藻》的出現,象徵自奈良時代起日本文壇對漢文學的重視。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當中的詩歌有很多是宮廷詩宴這種官式場合的酬唱,這也反映當時尊尚漢風文化的潮流。
雖然《懷風藻》為日本現存最早的漢詩集,然而其作品卻不盡成熟。可看出日本文人在還不熟悉漢文創作的情況下,戰戰兢兢的符合押韻、對仗、格式,深怕做出不倫不類的詩詞。如此造成本詩集內的作品,風格死板而缺乏新意,自我風格不強,對後代詩集的影響亦小。除了大津皇子的幾首漢詩以外,極具價值的作品不多。雖然如此,卻可由此生怯的情狀,窺知日本於漢詩創作起步時期的世態。比起文學本身,更具有在文學史之上價值。
[编辑] 注釋
- ↑ 在《懷風藻》出現前,已有個人漢詩集《藤原宇合集》(藤原宇合著)、《銜悲藻》(石上乙麻呂著)問世,但現在均已散佚。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書籍
- 葉渭渠(2005)。《日本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71-73。 ISBN 7563338797
[编辑] 網頁
- 《奈良文化~日本通史㈤》
- <日本的漢詩>,《新民晚報》,轉載於《北京星輝翻譯中心》網頁。
- 宿久高、尹允镇。<《懷風藻》與中國古典文學的關聯>,《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