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期貨(Futures)是一種跨越時間的交易方式。買賣雙方透過簽訂標準化合約,同意按指定的時間、價格與其他交易條件,交收指定數量的現貨。通常期貨集中在期貨交易所進行買賣,但亦有部分期貨合約可透過櫃台交易﹝OTC,Over the Counter﹞進行買賣。
期貨是一種衍生工具,按現貨標的物之種類,期貨可分為商品期貨與金融期貨兩大類。參與期貨交易者之中,套保者(或稱對沖者)透過買賣期貨,鎖定利潤與成本,減低時間帶來的價格波動風險。投機者則透過期貨交易承擔更多風險,伺機在價格波動中牟取利潤。
不少期貨市場發展自遠期合約,指一對一個別簽訂的跨時間買賣合同,交易細則由買賣雙方自行約定。期貨合約則由交易所劃一標準化,讓四方八面的交易者可在同一個平台上方便地撮合交易。期權(選擇權)是從期貨合約上再衍生出來的另一種衍生工具。
目录 |
[编辑] 期貨的種類
[编辑] 商品期貨
[编辑] 金融期貨
[编辑] 發展歷史
歷史上最早的期貨市場是江戶幕府時代的日本。由於當時的米價對經濟及軍事活動造成很重大的影響,米商會根據食米的生產以及市場對食米的期待而決定庫存食米的買賣。
在1970年代,芝加哥的CME與CBOT兩家交易所曾進行多項期貨產品的創新,大力發展多個金融期貨品種,令金融期貨成為期貨市場的主流。1980年代,芝加哥的交易所開始發展電子交易平台。踏入1990年代末,各國交易所出現收購合併的趨勢。
中國古代已有由糧棧、糧市構成的商品信貸及遠期合約制度。在民國年代,中國上海曾出現多個期貨交易所,市場一度出現瘋狂熱炒。滿洲國政府亦曾在東北大連、營口、奉天等15個城市設立期貨交易所,主要經營大豆、豆餅、豆油期貨貿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期貨交易所在中國大陸絕跡幾十年,到1992年鄭州設立期貨交易所,展開另一波期貨熱炒風潮,各省市百花齊放,最多曾經一度同時開設超過50家期貨交易所,超過全球其他國家期貨交易所數目的總和。中國國務院在1994年及1998年,兩次大力收緊監管,暫停多個期貨品種,勒令多間交易所停止營業。
自1998年後,中國大陸合法的商品期貨交易所只剩下上海 [1]、大連 [2]、鄭州[3]三所,前者經營能源與金屬商品期貨,後兩者經營農產品期貨。到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掛牌成立,首項預備推出的產品為滬深300股指期貨。
[编辑] 期貨市場與股票市場的分別
- 期貨市場是「负和遊戲」,同一段時間內所有贏家賺的錢,加上交易费用等於所有輸家賠的錢;期市是对现货市场风险的一个保险市场,以期货市场投机者的金钱为现货市场经营者提供经济保险,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投入股市的錢則不同,透過商業機構的營運業務增長,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價值,若經濟環境穩定,大部分人可以同時賺錢,一般回報較期市慢,風險較期市低。
- 期貨買賣以槓桿操作,只需要在期貨戶口存入某百分比的開倉按金(lnitial Margin)﹝又稱孖展、保证金,常見水平為5-10%﹞,作為應付商品或相關資產價格波動之儲備,就可以買賣價值100%的期貨合約,獲利與風險比例均比股票高。當市場劇烈波動時,買賣股票者最多賠光所有投入資本,戶口價值為零。但買賣期貨者獲利或虧蝕的幅度,卻可以是本金的數十以至數千倍。每日收市後,期貨結算所會根據收市價,計算每日結算價(Settlement Price),來釐定未平倉合約價值,並在按金內調整未實現盈利/虧損。如未實現虧損含按金跌低於維持水準(Maintenance Margin),持倉者就需額外繳付按金(Margin Call),否則需平倉止蝕(俗稱斬倉)。
[编辑] 環球主要的期貨交易所
Euronext.Liffe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 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
[编辑] 人工喊價與電子交易
人工喊價是指交易大堂內的交易代表,透過手勢與喊話途徑,進行交易。芝加哥CBOT是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人工交易池,每個品種由交易代表在八角形的梯級範圍內,進行頻繁的喊話與手勢交易。
電子交易是指市場採取中央電腦交易系統,根據交易規則、買賣指令的價格與先後次序,自動撮合買賣合同﹝或稱自動對盤﹞。交易員在認可的電腦系統前下單即可,毋須擠到特定的空間內人工喊價。
[编辑] 結算、交割、升貼水
[编辑] 变相期货
某些远期现货市场套用期货交易体制组织的交易,一般都隐含巨大的风险,容易被操纵而导致交易者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