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贤江(1895年—1931年),字英甫,笔名李浩吾、李膺扬、柳岛生等。浙江余姚人。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活动家。
目录 |
[编辑] 生平
191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文科学习英语,并自学日语。并开始从事国外文献。
1921年,出任商务印书馆《学生杂志》主编。与青年学生广泛接触,解答各方学习疑问。
192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月,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不久,递补为正式委员。
先后在上海大学、上海大学附中、上海景贤女子中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
曾参与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移居日本,同时从事革命活动及翻译研究工作。
1929年回国。1931年7月,患肾结核,去日本治疗,同年8月7日病逝,年仅36岁。
[编辑] 著作
杨贤江一生虽短暂,但颇多产。他翻译撰写的著作有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奠定了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先驱地位。
后人编有《杨贤江全集》。
[编辑] 逸事
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老师李叔同赠“神聪”二字鼓励。
[编辑] 遗迹
今浙江慈溪市杨贤江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