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样板戏指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及《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以戏剧为主的文艺作品。
目录 |
[编辑] 起源与发展
它们的酝酿、创作成型较早,最终修改定型并定于一尊则是在江青发表《谈京剧改革》后的1964年—1966年间。江青曾组织、参与、经手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练等后期加工的部分工作,于是被打上了“江记”标志。1967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那天,样板戏在北京各剧场同时上演。毛泽东先后多次率政治局成员出席观看,以此给予强劲的政治支持。江青进入中央文革小组并由此活跃于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与此有关。
其后又陆续加上的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磐石湾》、《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芭蕾舞剧《沂蒙颂》及《草原儿女》,钢琴伴唱《红灯记》等,也得以侧身样板戏之列。
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被纳入了与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文化革命的典范。
[编辑] 特征和传播
它们在运用传统和外国艺术形式表现中国现代生活方面确实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如,借鉴话剧舞台美术形式,用西洋绘画的写实布景、道具、服装,改变了传统京剧重写意、象征的假定性特征;如,有层次的成套唱腔,妥善处理声与情、流派与人物、韵味与形象三方面的关系;又如,以交响化乐队作为京剧的伴奏),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精雕细刻,有可取之处;但也有杂凑生硬、违反艺术样式固有特点(写实布景削弱了想象空间,表演上过分强调体验人物与贴近生活、交响化伴奏使程式化唱腔变成了“京歌”、用指挥替代鼓板以整合文武场)、概念化的阙失。而从它们的创作中,总结、归纳出的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人物的根本任务,三突出创作原则等,却被硬性确立为所有创作都必须遵循的经典规范。有学者指出,三突出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呼唤的个人崇拜,蕴涵着文革的精神基因。
这种树立样板的做法,还被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有美术作品中的泥塑《收租院》、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语录歌,样板作家浩然、样板诗人张永枚、样板演奏家殷诚忠,等等。
1969年到1972年间,为了“看戏难”问题,普及样板戏,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由谢铁骊等执导,将它们先后拍成舞台电影片,在全国发行、放映;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还对样板戏进行了移植;并被录制成各类唱片发售。因为样板戏被神化,拍摄电影、录制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戏曲,都严格要求不能走样。[注1]1974年四届人大召开时,编创、演出、拍摄样板戏的有功人员受到特别优待,以致挤掉了部分其他艺术门类的代表名额。
文革期间小说、电影、戏剧创作枯竭,文化生活长时期极其枯燥(曾有“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说法),样板戏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强制性播放,连不熟悉戏曲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注2],成为文革时期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代名词。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插入样板戏旋律作背景音乐,略含反讽;巴金在《随想录》中曾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
后文革的影视作品,也常有以样板戏为文革的隐喻,用作背景音乐来暗示的。以其曲调的高亢激越,造成冲突激烈,或主人公命运不安不祥的暗示。
[编辑] 注释
[注] 最常见的选段有:
- 《红灯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闹工潮、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浑身是胆雄赳赳、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雄心壮志冲云天、光辉照儿永向前、仇恨入心要发芽
- 《沙家浜》: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共产党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智斗、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斥敌、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 《智取威虎山》:只盼着深山出太阳、血债要用血来偿、誓把那反动派一扫光、共产党员、迎来春色换人间、甘洒热血写春秋、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胸有朝阳
- 《奇袭白虎团》: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
- 《海港》:细读了全会公报、大吊车真厉害
- 《杜鹃山》:家住安源、乱云飞
- 《龙江颂》:争做时代的新闯将、手捧宝书满胸暖
- 《白毛女》:北风吹、扎红头绳、参加八路军、盼东方出红日、大红枣儿甜又香、太阳出来了
- 《红色娘子军》(舞剧):娘子军连连歌、军民团结一家亲
- 《沂蒙颂》(舞剧):盼亲人早日养好伤
- 《草原儿女》(舞剧):白云啊,白云,我唱牧歌请你传
[编辑] 争论和现状
文革后对它的评价一直充满了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因江青在样板戏创作改编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并竭力以样板戏服务于她的政治欲望,由此视样板戏为“阴谋文艺”;另一种观点认为样板戏的许多剧目在江青插手以前就已基本成型,说明样板戏本是好作品,是江青“掠夺”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成果”才受此恶谥。
2001年12月2日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开幕式,就是文革中最流行的两部样板戏的片断:《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红灯记》的《痛说革命家史》。
[编辑] 参考资料
- 王元化《论样板戏及其他》,载《传统与反传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傅谨《“样板戏现象”平议》
编辑 | 样板戏 | |
京剧《红灯记》、 京剧《沙家浜》、 京剧《智取威虎山》、 京剧《奇袭白虎团》、 |
||
京剧《龙江颂》、 京剧《平原作战》、 京剧《磐石湾》、 京剧《红色娘子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