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眼,也称砂眼,是一种传染性眼部疾病,因患者的眼睑长出形如沙子的颗粒而得名。沙眼是由衣原體屬的细菌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感染导致,通过患者眼、鼻、喉的分泌物传播;不及时治疗的话可造成失明。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沙眼患者为8千万人[1],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贫困和农村地区。全世界的失明人士中,约3%是由沙眼导致。
[编辑] 症状
人体感染后的潜伏期为5-14天。之后衣原体在角膜和结膜处生长,造成双眼结膜充血、结膜乳头增生、流泪、怕光、疼痒或异物感、眼部分泌物增多、等类似细菌性结膜炎的症状,多见于上眼睑。患者睑结膜上皮组织的淋巴细胞聚集,形成突出的增生,此为外观可见的沙样颗粒。持续感染造成睫毛倒生、结膜结疤,角膜浑浊、眼睑内翻等症状,在有些患者身上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感染可以重复进行,最终各病态增生组织被瘢痕代替。
慢性沙眼:可因反复感染,病程迁延数年至十多年。充血程度虽减轻,但与皮下组织有弥漫性细胞浸润,结膜显污秽肥厚,同时有乳头增生及滤泡形成(图1),滤泡大小不等,可显胶样,病变以上穹隆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同样病变亦见于下睑结膜及下穹隆结膜,严重者甚至可侵及半月皱壁。角膜血管翳:它是由角膜缘外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越过角膜缘进入透明角膜,影响视力,并逐渐向瞳孔区发展,伴有细胞浸润及发展为浅的小溃疡,痊愈后可形成角膜小面。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形成肥厚的肉样血管翳(pannus crassus)。
[编辑] 治疗和预防
沙眼的预防主要是以清洗用品、消灭苍蝇等方法来改善卫生,切断传播渠道。一些抗生素也可以用来预防传染。 以局部用药为主,常用利福平、金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或磺胺滴眼液,需连续用药1~3个月。急性或严重沙眼,除局部用药外可口服四环素或磺胺,7~10天为一疗程,停药一周后再服用,一般需2~4个疗程。若乳头、滤泡严重时,可行沙眼滤泡挤压术。沙眼为接触性传染,故除治疗外应做好预防工作,如加强卫生宣传,改善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