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在1988年6月16日首播;总撰稿人为苏晓康和王鲁湘,导演夏骏,但全片的主要内容最初策划者为学者谢选骏。该片播出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很大轰动,后被认为是六四事件的思想前导。
《河殇》分为六集,分别为:《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和《蔚蓝色》。该片由对中华传统的黄土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入手,逐步引入对西方蔚蓝色文明的介绍,对包括“长城”和“龙”在内的许多长期被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事物进行了无情剖析和嘲讽,同时表达了对西方民主文明的向往。
目录 |
[编辑] 社会影响
该片播出之后,除了在思想较为激进的青年学生中受到广泛欢迎之外,更一度得到以赵紫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层的赏识,在中央电视台曾两度重播,片集在校園引起「河殤熱」,學生熱情討論中國未來的出路與發展。
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批判赵紫阳的同时,对《河殇》也进行了抨击,该片被认为是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虛無主義」思想的典型,自此陷入禁播状态,但现在民间仍然通过网络等媒体在小范围内流传。
亦有声音表示:河殇所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有一定盲目性,未能较好的权衡中西文化实质差异,而导致批判过激。
受河殇影响,《狼图腾》一书也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但不涉及政治因素,因此十分畅销。
[编辑] 文段节选
- 龍的傳人啊,黃河能給予我們的,早就給了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祖先已經創造了文明,黃河無疑不能再孕育一次。我們需要創造的,是嶄新的文明。它不可能再從黃河裡流淌出來。舊文明的沉渣已經像淤積在黃河河糟裡的泥沙一樣,積澱在我們民族的血管裡,它需要一場大洪峰的沖刷……(第一集「尋夢」最末)
- 在一家著名的腫瘤醫院裏,任何一位醫生的收入都超不過門口賣烤白薯的老太太。開腦顱的不如剃腦袋的,彈鋼琴的不如搬鋼琴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收入倒掛……這一切不平根源,乃是社會缺乏機會平等的競爭機制,缺少一個共同的度量衡──市場,衹有發育健康的市場,才能把機會、平等、競爭這三者掛起鉤來,而這,恰恰是我們這個文明最古老的民族所最不熟悉的東西。(第四集《新紀元》)
- 我們不知道古時候黃河是個什麼樣子,此刻展現在你們面前的黃河,不正是濁浪滾滾,像一條狂暴的巨龍嗎……孕育變成肆虐的一條河,母親變成了暴君……黃河大概是最暴虐的一條河。(第五集《憂患》)
- 我们也看到,即使在以往极为森严,庄重的高级政治场合,也终于泛起了蔚蓝色的透明度。中国的大众传播,第一次处在较为中立的立场,担当了决策上层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对话的媒介。
然而,要使专制主义传统深厚的东方人真正懂得民主是怎么一回事,并不容易。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1940年,罗斯福第三次当选为总统。蒋介石先生为此在日记中写道:“美国之民主,令人羡慕不置,特电罗斯福总统,祝其成功。”三年后的一个晚上,蒋介石的夫人也是特使宋美龄,在白宫同罗斯福夫妇共进晚餐时,谈起美国工人罢工的事情。罗斯福问宋美龄,假如中国政府在战争时期遇到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宋美龄安祥地用一个涂色的长指甲在自己的脖子上划了一道,做了一个优美的杀头手势,使席间所有的美国人惊讶不止。罗斯福夫人事后说:“宋美龄对民主制度能够讲得很漂亮,但是她可不知道怎样实行民主制度。”
专制政治的特点是神秘性,独裁性,随意性。 民主政治的特点应该是透明性,民意性,科学性。
- 我们正在从混浊走向透明。
- 我们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
- 黄河命定要穿过黄土高原。
- 黄河最终要汇入蔚蓝色的大海。
- 黄河的痛苦,黄河的希望,造就了黄河的伟大。
- 黄河的伟大,也许在于它在海洋与高原之间创造了一片大陆。
- 黄河来到了伟大而痛苦的入海口。
- 滚滚千里泥沙,将在这里沉积为新大陆。
- 汹涌澎湃的海浪,将在这里同黄河相碰撞。
- 黄河必须消除它对大海的恐惧。
- 黄河必须保持来自高原的百折不挠的意志与冲动。
- 生命之水来自大海,流归大海。
- 千年孤独之后的黄河,终于看到了蔚蓝色的大海。
(第六集「蔚藍色」最末)
[编辑] 辨誤
- 嚴復跟伊藤博文並非同學。中國民間流傳當年嚴復是全班(或全校)第一名畢業,伊藤博文得第二名。這個故事最早可從劉復的诗集《扬鞭集》中找到,後來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均引此说。
然而,當嚴復參與其事的百日維新慘敗之後,日本的明治唯新卻成功了。當這位中國近代的偉大啟蒙者在封建勢力的打擊下,一步步放棄改良思想,最終倒退到孔孟之道的懷抱裡去的時候,他在英國海軍大學的同學伊藤博文,卻連任日本首相,率領這個島國迅速跨進世界強國之林。(第六集“蔚蓝色”)
[编辑] 攝制人員表
總撰稿:蘇曉康、王魯湘
撰 稿:蘇曉康、王魯湘、張鋼、謝選駿、遠志明
編 導:夏 駿
解 說:張家聲
作 曲:孟衛東
剪輯顧問:傅正義
剪 輯:錢丹丹
資料編輯:計 冰、王秀雲、吳曉波、黃 敏
後期攝像:曹志明、孫增田
音樂編輯:潘寶瑞、牛桂吉
音樂錄音:李小沛
美 工:鍾蜀衡
置 景:遲明泉
制 片:王 宋、郭寶祥
顧 問:金觀濤、厲以寧
總監制:陳漢元
[编辑] 参见
[编辑] 相關書藉
- 《河殇》,苏晓康、王鲁湘总撰稿。现代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ISBN 7-80028-021-7
- 《河殤》,蘇晓康、王魯湘總撰稿。中國圖書刊行社,1988年9月初版(簡體字)。ISBN 962-04-0668-0
- 《河殤》(修訂版)。台灣風雲時代2005年7月初版。ISBN 9861461876
- 《河殤‧何傷》,胡菊人著。遠景出版社,1989年初版。ISBN 957-39-0037-8
- 《從五四到河殤》,蘇晓康著。台灣風雲時代,1992年9月初版。ISBN 957645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