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珠石指古时广州珠江中的一块巨型的白垩纪礁石,又名海珠岛。由红色砂砾岩构成,长约100米,宽50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变化浮沉海上(广州人称较宽的江河为海)而得名。与浮丘石、海印石并称为羊城三石。在今沿江西路爱群大厦江边,已与陆地连成一片。
宋朝时海珠石仍居江中,后因泥沙冲积,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为历代的游览胜地。宋代时石上建有慈度寺,称“海珠晴澜”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清朝同治时曾在此建炮台。1928年建成海珠公园。1931年扩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时,海珠石沉埋地下,成为新堤的一段。今附近的海珠桥、海珠广场、海珠路等均由此命名。
2000年,在长堤下水道改造工程中,意外发现深埋地下近70载的海珠石。现市政府已规划将显露部分(30-60米)保护起来,在海珠石的遗址上面用透明钢化玻璃铺砌观光道,重现海珠石风采。
|
![]() |
---|---|
浮丘石 | 海珠石 | 海印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