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面,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是杭州历史悠久、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也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
目录 |
[编辑] 悠久历史
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历史。印度僧人慧理来到中国传教,后因此处景色奇幽,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当地建立寺院,取名为“灵隐”。五代时吴越国王钱俶笃信佛教,对灵隐寺的建设倍加关心。当时灵隐寺达到了九楼、十八阁、七十七殿堂、僧众三千的规模,成为江南地区的佛教名刹。
灵隐寺自创建以来,历经10余次毁坏和重建。最近的两次大规模整修是在1956年和1975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浙江大学的大学生们曾经极力保护寺院文物和建筑免受群众的破坏。
[编辑] 灵隐飞来峰风景区
灵隐寺山门外有一照壁,上题“咫尺西天”四个大字。进入灵隐景区后,便是埋葬灵隐开山始祖慧理和尚骨灰的“理公塔”。该塔高约8米,八角七层,位于飞来峰的岩洞旁。经过春淙亭,沿着溪水上行,左侧溪水对岸便是刻有众多佛像的飞来峰造像石窟群,右侧便是灵隐寺的正门。
[编辑] 灵隐寺内建筑
灵隐寺正门为天王殿,上悬清康熙帝御笔“云林禅寺”的匾额 。殿内的正面佛龛供奉弥勒佛,两侧为怒目圆睁的四大天王。弥勒佛像背面为手持金刚杵的韦陀菩萨佛像,是南宋时期的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
经过天王殿后的庭院,便进入灵隐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该殿为三层重檐构造,高达33.6米,雄伟庄严。殿内正面为释迦牟尼莲花坐像,该像造于1956年,高达19.6米,连座高24.8米,用香樟木仿唐代佛像雕刻而成,佛像外敷金箔。当时经过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动用了黄金六十多两制成金箔。目前该佛像是中国国内最大的木雕佛像。
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造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释迦牟尼像的背面是大型彩塑群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正中是手执净瓶的南海观音,周围的彩塑中刻画了150多位佛教和传说人物,其中也包括托塔天王、韦陀菩萨、孙悟空、四大天王、济公等造型。
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中轴线上的佛殿还有药师殿、四殿藏经楼和五殿华严殿。藏经楼和华严殿是2000年11月开始动工,于2002年10月西湖博览会期间正式对外开放。华严殿是灵隐寺内位置最高的建筑,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佛祖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另外,在灵隐寺出口处近旁建有规模宏大的罗汉殿,内有五百罗汉像,神态、服饰各不相同。
[编辑] 注解
^ 关于康熙提名的原因,比较传统的说法认为:康熙在南巡时,到灵隐寺后山上登高揽胜,看到山下云雾漠漠,寺院笼罩在云雾和树林中间,便题为“云林禅寺”。但当地百姓并未接受这个名称,仍然称呼“灵隐寺”。此外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是康熙酒后为灵隐寺题匾额,信笔提来,将灵字(繁体的灵字)上部的雨字头写得过大,因为灵字笔画过多,且纸面有限,因此康熙非常尴尬。在犹豫之中,身旁的宠臣便出主意改名为云林禅寺,因为云字的笔画简单。这便成了云林禅寺的来历。见《西湖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