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作品,是一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遊雩都(今江西省于都縣)羅岩,有詩刻石。後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讚賞。並在文後附記說道:「舂陵周惇實撰,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嘉祐八年五月十五日江東錢拓上石。」最初是碑刻。(梁紹輝《周敦頤評傳》)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書濂溪先生愛蓮說後〉:「先生嘗以「愛蓮」名其居之堂,而為是說以刻焉。」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軍時,曾親自抄寫〈愛蓮說〉,刻石樹碑於「濂溪書堂」。
「說」是古代文體之一。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類序》:「按: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