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士禎(1634年—1711年),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人。
祖父王象晉,為明朝河南省佈政使。崇禛七年(1634年)生於河南官舍,七歲入鄉塾,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進士,集諸名士於大明湖,賦《秋柳詩》,後任揚州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升禮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致仕。因避雍正諱,改名士正。乾隆賜名士禎,諡文簡。《四庫全書總目》說:“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世貞)、李(攀龍)之膚廓,鐘(惺)、譚(元春)之纖仄,於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為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範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