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明(1904年4月—1974年3月27日),男,原名陈绍禹(一说玉),安徽六安人。
目录 |
[编辑] 生平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入學莫斯科中山大學。1931年初,在他的老师、共产国际执委兼东方部部长米夫(Pavel Mif)的支持下,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进入中共领导层,并在同年1月至9月间成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此后,在中共内部逐漸形成了一支以王明为代表的、被称为“教條主義”的派系(也被称为“共产国际派”)。这一派系的主要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俄革命经验神圣化,忠实执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一切指示。当时的中共另一位领导人張國燾就曾在黨內刊物(《實話》第十三期)上發表文章称“陳紹禹同志等是堅持執行國際和黨的路線的最好同志。”
1931年9月,王明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去了莫斯科,由他和米夫指定秦邦宪为临时中央总书记。秦邦宪等人否定毛泽东等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争等方针,并剥夺了毛泽东等人的军权。1933年,中共第五次反围剿惨败,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取代秦邦宪总负责政治,会议也恢复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1937年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成立后,王明从莫斯科返回延安,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中央统战部长。在延安整风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共产国际派”成为了最主要的批判和教育对象。1945年中共“七大”上,王明落选政治局成员,仍当选中央委员,在44名七屆中央委員得票數中排行倒數第二,此后任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明担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制定了《婚姻法》等多项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低票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當時已赴苏联治病,此后一直居住在莫斯科直至逝世。文革時期曾計畫返抵中國,在新疆建立根據地,企圖推翻毛,由於蘇聯不支持而未實行。1974年发表回忆录《中共五十年》,作为自己与毛泽东40年恩恩怨怨的交代,3月27日病逝於莫斯科。
[编辑] 评价
中共在1945年后对王明评价一直不高,特别是在毛泽东时代,对王明基本上淡化处理或作为反面教材出现。他被广泛认为在1931年1月到1935年1月期间犯了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中共的革命事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参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在军事上,先是推行冒险主义,后来又变为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同时,他又被认为在1937年到1940年期间犯了对国民党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片面强调“一切依靠统一战线,一切为了统一战线”,忽视了对群众的积极发动和中共的独立自主性。
近年来,对王明的评价趋于客观。很多学者指出:对于王明在1931年1月到1935年1月间的作为,一是要认识到王明的错误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原因,二是王明的错误是在探索中国革命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对于他在1937年到1940年的作为,只能称“右倾”,而不是投降,更有人认为王明與毛澤東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政方針和基本原則上沒有大的分歧。
[编辑] 著作
- 《中共五十年》王明 著,東方出版社以黑皮書(現代稀見史料書系)2004年3月發行,ISBN 7-5060-1700-8
[编辑] 參考連結與書目
-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委员会,1945年
- 《谈王明的功过是非》 李东朗
-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的最新進展》劉晶芳 劉振清著,北京日報2006年6月26日
- 《晚年周恩來》第一章,高文謙 著,明鏡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ISBN 1-93213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