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稼祥(1906年-1974年),男,漢族。1906年8月15日出生,安徽泾县人。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妻子朱仲丽。
1925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轉為中国共产党黨員。1931年春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外交人民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1934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长征途中, 王稼祥和张闻天反对以李德为首的三人团的军事路线,支持毛泽东,并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夺取军事领导权起到重要的作用。
1937年7月,經黨中央安排,王稼祥輾轉到達蘇聯治療傷病。在蘇聯期间,他參加並一度負責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工作,積極向斯大林和共產國際領導人介紹中國革命和抗戰的情況,介绍中共中央從中國實際出發製定的路線和方針,參與共產國際對中國问题的研究。1938年3月,任弼時到達蘇聯後,他又与任弼時一起做了許多工作,促使共產國際通過了肯定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線的決議。1938年7月,王稼祥回國,先後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傳達共產國際的指示,對於統一全黨的思想認識,確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的領導和路線,起了重要作用。
1938年至1945年,王稼祥先後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兼八路軍總政治部代主任、中共中央華中兼華北工作委員會主任、八路軍軍政學院院長。他協助毛澤東主持軍委的日常工作,直接參與了中共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延安整風初期,王稼祥同志担任中央學習組副組長,參與領導了整風運動。他参加起草的《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被列为整风运动学习文件之一。1943年7月,王稼祥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率先提出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概念,對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及其偉大意義作了深刻闡述。他的見解很快被黨內許多同志接受,为中共七大确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稼祥再次赴蘇聯治病。1947年5月,他回到哈尔滨,担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城市工作部部長,並曾代理宣傳部部長,對如何做好城市工作、加強城市建設、將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等問題作了有益的探索。1949年3月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會。同年6月至8月,隨劉少奇赴蘇聯,通报中国革命进程、商谈建立新中国和发展中蘇两国友好关系等重要问题。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王稼祥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貢獻了自己寶貴的經驗、智慧和力量。
1949年後以外交部副部長的身份擔任第一任駐蘇聯大使,他參與完成了安排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的重要任務,參加了中蘇會談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1951年初,王稼祥根據中央決定,負責組建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並出任部長,同時仍兼任外交部副部長至1959年。1953年至1958年,任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54年、1959年、1965年相繼當選為政協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委。1966年3月,擔任中央外事小組副組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因毛澤東肯定他的歷史功積,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他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
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因病與世長辭,終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