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瑞澄(1863年—1915年),清末政治家,字莘儒,号心如,北京人,满洲正黄旗博尔济吉特氏,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恭镗之子。
瑞澄少年时纨绔成性,与劳子乔、岑春煊并称“京城三恶少”。后荫为贡生,入刑部任笔帖式、主事,后升任户部员外郎。
1906年任江西九江道台,有官声,遂调任上海道台,负责与各国交涉。任内奉命在辖境内禁绝鸦片,即建立警察部队。
1908年升任江西按察使,旋即调任江苏布政使,主管苏州、松江、太仓、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巡捕事宜。瑞澄向外国购买军舰,编成内河水师,一举击溃盘踞太湖一带的水匪。
瑞澄与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不睦,1909年他以退为进,上表辞官,清廷慰留,升任其为江苏巡抚。1910年,再升任湖广总督。他同时与张謇等立宪运动首脑和载泽等掌权大臣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声名鹊起。
1911年,瑞澄为与调任四川总督的端方争功,提出修建川汉铁路,被任命为总办。俄而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瑞澄采纳统领张彪的意见,调遣湖北军队赴川鄂边境,准备进军四川。八月十七(10月10日),革命党人乘机发动武昌起义,瑞澄弃城而逃,先逃至上海,不久闻听清朝政府欲治其罪,遂再逃日本。
清朝结束后返回上海,1915年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