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百团大战 | |||||||||||
---|---|---|---|---|---|---|---|---|---|---|---|
中國抗日战争之一部份 | |||||||||||
八路军光復娘子关,高舉國旗 |
|||||||||||
|
|||||||||||
參戰方 | |||||||||||
中華民國八路军 | 日本帝國华北方面军 满洲国 |
||||||||||
指揮官 | |||||||||||
彭德怀 | 多田俊 | ||||||||||
兵力 | |||||||||||
400,000 | 830,000 | ||||||||||
傷亡 | |||||||||||
17,000 | 25,000(共產黨戰報)
3,000(日軍記錄與皇協軍傷亡失蹤數) |
抗日战争 (中国) |
---|
大规模会战用黑体显示 七七事变 - 淞滬會戰 - 太原会战 - 平型关大捷 - 南京保卫战 - 徐州会战 - 台儿庄会战 - 兰封会战 - 武汉会战 - 修水会战 - 南昌会战 - 随枣会战 - 第一次长沙会战 - 桂南会战 - 枣宜会战 - 百团大战 - 豫南会战 - 上高会战 - 晋南战役 - 第二次长沙会战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浙赣战役 - 鄂西会战 - 常德会战 - 豫中会战 - 长衡会战 - 衡阳保卫战 - 桂柳会战 - 豫西鄂北会战 - 湘西会战 |
百團大戰,亦作晉南游擊戰,是指在1940年8月至12月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由中國共產黨率領八路軍主力一百餘個團與當地民兵共約40萬人發動的以破襲戰為主的對日戰役。戰役所在地大約在山西省南部。
目录 |
[编辑] 作战背景
日本军队在占领中國城市广州、武汉形成了一条北起山西、东至贵州的广阔战线,又面对其占领区内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出于战略要求日本放弃了以国民政府为主要目标的战略,准备太平洋地区的战场与美国决战。转而以抗日根据地为目标,进而巩固已有占领区。因此自1938年秋日本便开始大规模的政治诱降,希与国民政府议和;而在另一方面,汪精卫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以「和平反共建國」為號召,意圖拉攏支持反共的淪陷地區人民。在这种情况下,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1]。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编辑] 百团大战经过
百团大战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
战役最早由8月20日晚8点开始的华北交通要道破袭战为序幕,当时正太铁路是日军获得山西煤炭资源的重要通道,也是对晋察冀边区等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据点的主要分布区,同时井陉煤矿也在这条铁路上。因而正太铁路成为战役第一阶段的主要战场。作战初期兵力部署异常隐蔽,日军直至战斗打响才发觉中国军队的动向,日本方面将9个独立混编师投入战场。至9月下旬为止,正太铁路已全线瘫痪,华北境内的大部分铁路也遭到狙击而终止运行,井陉煤矿则遭到破坏。
- 第二阶段(1940年9月20日—10月上旬)
在第二阶段时期,延安地区、山东地区、安徽地区的八路军也投入作战,战斗对象是铁路交通线两侧的日本守军与被抗日根据地包围的日军据点,目的是巩固并扩大战果。日军也投入使用了战争公约所禁止的毒气与生物兵器展开反扑,战争也进入相持阶段。
- 第三阶段(1940年10月6日—12月5日)
日本军队开始将各地的机动兵力集结于华北地区,以“扫荡”为主要形式攻打抗日根据地,借以迫使八路军退出华北交通要道,八路军则分兵展开运动战和游击战、麻雀战(一种适用于山区的运动战术)进行反击,到1940年12月5日,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以八路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编辑] 战役成果
这场战役的指挥官彭德怀最早并没有向中共中央通告,而是临时决定的。但在战役打响后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嘉奖与支援。事后国民革命军也发来贺电,祝贺百团大战所取得的辉煌战果。 据统计,八路军(包括当地民兵在内)共进行战斗1800多次,日军死伤20000多人;伪军五千多人;俘虏日军280多人、伪军18000多人;破坏铁路900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坏桥梁、车站258处;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共产党所控制的华北抗日根据地也随之大幅度扩大为华北437个县中的10个县。
[编辑] 戰後
这场战役将中共领导的敌后解放區(即日统区)的主力抗日部队暴露在日军的视线内,日軍原本只在華北平原只留下少數兵力,此戰促使日本调回約二十萬的部队进行“扫荡”,虽然减少了国民政府的压力,但解放區却在此后遭到了不小的打击。日軍為報復百團大戰,於1941年至1943年進行所謂“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掃蕩的結果共軍幾乎全面撤出山西,日軍便將目標轉向在太行山區(晉南)的國軍,並以此為基礎發動一號作戰,一路由河南打到貴州,重慶國民政府險些瓦解。
也有人从因果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百团大战应当延后1~2年再发动,原因是在1941~1943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大战场均出现惊人转折。他们认为在那时发动“百团大战”将更好的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威信与百团大战本身的地位,这种说法多见于一些军事论坛。
[编辑] 日方記載
池田龜市中尉排級分隊(駐娘子關)
第八混成旅團第三十四大隊(駐井陘附近)
獨立第四混成步兵旅團〔駐陽泉(第十五大隊)、壽陽(第十四大隊)、榆次(第十二大隊)〕
獨立第九混成步兵旅團〔駐太原(第四十大隊)、忻縣(第三十九大隊)〕
總兵力約4千人
根據日軍戰史上社鎮戰死44人、陽泉與盂縣戰死66人、榆社與遼寧戰死88人、晉中地區戰死71人、淶源地區戰死133人、插箭嶺戰死1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百團之戰是游擊的戰略進攻,平漢鐵路於8月25日恢復通車,同蒲路9月8日通車,石太路9月20日勉強可通車,井陘煤礦區機器修復仍可使用,影響不大。
[编辑] 中共內部評價
有人认为百团大战是蒋介石决定发动皖南事变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有红卫兵依照这条理由对彭德怀本人进行批斗。中共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却因历史的进程出现一定的出入。中共虽然对外一直对百团大战完全肯定,在内部彭德怀却一度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批评。
1943年1月26日,邓小平指出:“百团大战中本区军事力量过于突出暴露,不仅自己伤亡很大,元气不易恢复。且警惕了敌人对我们的严重注意,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945年5月10日,刘伯承在中共“七大”发言说中指出:百团大战不打不行,但是打,也不是使用百团大战的打法,更不是运动战,尤其是阵地战这样的打法,而是要用全面游击战争的打法。
1959年廬山會議毛澤東:主動出擊日軍是幫了蔣介石。當時是共產党、國民党和日本人三國鼎立,我們就是要讓國民党和日本人斗個你死我活,而我們從中發展壯大。一些同志認為日本佔地越少越好,後來才統一認識︰讓日本多佔地,才愛國。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百團过早暴露了我们的力量,引起了日本军对我们力量的注意;同时,使得蒋介石增加了对我们的警惕。
彭德怀之後檢討:1940年的百團大戰……在政治上也是錯誤的。過早暴露了自己的力量,把日本軍隊主力從正面戰場吸引過來,有利於國民黨……這很明顯是民族義憤模糊了階級立場。
1981年中共为彭德怀完全平反后,对百团大战基本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事實上,如無發動百團大戰,中國共產黨很難說在抗戰史上有任何輝煌的事蹟。
[编辑] 參看條目
[编辑] 相关链接与参考资料
- 百团大战——中外战史上光辉的一页[2]白鹿书院
- 百团大战纪念碑[3]血铸中华
- 百团大战[4]新华网
- 百团大战
- 百团大战 - 历史我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