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功戲在傳統節日中,百姓為了酬謝神恩會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放鞭炮,更會籌集資金聘請戲班演出戲曲作為主要慶祝活動,這就叫神功戲。
在香港而言,神功戲泛指一切因神誕、廟宇開光、鬼節打醮、太平清醮及傳統節日而上演的所有戲曲。這種演出不是粵劇所專有的,絕大部分的潮州戲及福佬戲演出也屬於神功戲。[1]
神功戲儀式流程一般為:
- 請神
- 拜先人(I)
- 拜地方菩薩
- 拜戲神
- 破台:如建戲棚之地未曾上演過粵劇,戲班便要破台(粵劇戲班規定在未完成破台儀式前,台前台後所有人均不准開口說話,否則不吉利);但潮州、鶴佬人則不論該地曾否做戲皆破台。[2]
- 丑生開筆,以硃砂筆在後台寫上「大吉」二字。「吉」字的「口」一定要開口,以示吉利
- 台口上香
- 例戲,依次序為賀壽(賀壽分《碧天賀壽》[3]和《香花山大賀壽》[4],以及相對簡單的小賀壽,《香花山賀壽》只在華光誕時演出,碧天賀壽也只在特別日子才演,一般戲班只演小賀壽),《六國封相》(簡稱封相,只於首晚演出),《跳加官》(簡稱加官),《天姬送子》(簡稱送子。平日只演簡單的送子,稱小送子。正誕演大送子。特別節日時,在演戲換幕途中,演員會在師父神位前演送子,稱後台送子)。
- 拜先人(II)
- 賀誕
- 還炮
- 抽/搶花炮
- 問杯選來年值理
- 競投勝物
- 分豬肉、紅雞蛋
- 封台(送師)
- 送神
[编辑] 参考文献
- ↑ 陳守仁:《神功戲在香港:粵劇、潮劇及福佬劇》,香港:三聯書店,1996 年。
- ↑ 中文大學:戲曲欣賞:第七講:破台儀式──祭白虎
- ↑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
- ↑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戲神賀誕例戲《香花山大賀壽》(一九九八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