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目录 |
[编辑] 构成体系
农业经济(尤其是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为基础,原始商品经济提供扶助,但居于从属地位。
[编辑] 基本特征
以家庭(其他时期也包括氏族公社、封建庄园等)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并扩大再生产),只有在生产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并且自然经济中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制造相结合,即农产品以及一部分手工业品都是自主生产并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现象。
[编辑] 在古代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通过氏族之间极少的剩余产品交换产生的就是最早的自然经济。真正实现完善的自然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采用金属工具生产、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时代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与早期封建社会时期,自然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支持。
[编辑] 在近现代社会的作用
在中国,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自然经济在清朝中期依然具有绝对的统治优势,但它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经济形态的发展,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种现象直接体现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萌芽发展极为缓慢,而中国的商人对取得的利润并不愿采取扩大在生产的方式,反而购田置地,直接制约商品经济的扩大,令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终被殖民经济强大的商品倾销所扼杀。
自然经济的生产单位单一化与对市场的依赖性非常小,导致以雇佣劳力为基础,从事资本积累发展的商品经济与以倾销本国商品为主的殖民经济缺乏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劳动力,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具有天生的抵抗力。这也是鸦片战争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各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惊人利润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封建社会中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互相制约、互相排斥的。自然经济由于它的固有特征天然地排斥社会分工,排斥商品经济,从而限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不管自然经济多么强大,商品经济却具有导向性,具有主导作用,它总是通过不断分解自然经济,引导社会经济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包括殖民经济)发展将导致市场上的供应商品在品种、数量上出现空前的提升。这种现象将不断促使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因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而开始解体,沦为无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雇佣劳动力。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经济将逐步解体,但很难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具有相当的发展,这也是农村地区出现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相互制约(三农问题)致使经济不发达现象的根源之一。可见一段时间在农村内自然经济仍然存在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