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花舌,俗稱打嘟嚕,是吹奏樂器中的一種演奏技巧,利用舌頭在口腔中的快速震動,演奏出連續而頻率快速的斷奏,以造成一種歡快熱烈的音樂效果。
[编辑] 花舌技巧的學習
相較於其他吹奏樂器的技巧,花舌是一種相當需要天分或頓悟的技巧。它需要將類似於西班牙語中的打舌音的舌頭震動方式,藉著氣流的衝擊以及舌頭的放鬆而持續不斷。然而有些人天生就能作出這樣的舌頭震動,有些人卻花長期時間練習也無法學會,或者在長期的練習之後,在一瞬間才突然領悟這種舌頭震動的方式。也因此,不少情形下一些實力已有一定程度的演奏者,卻反而無法使用這項技巧,也因此以喉嚨震動造成類似花舌效果的喉花舌,成為不少人用以代替花舌的方式,此外,在笙演奏中的技巧呼舌,則是以嘴巴的氣流變化來造成類似的演奏效果。但花舌相對於喉花舌經常較為靈活而具表現力,例如熟習花舌者可進一步練習藉由震動部位由舌尖至舌根的改變,來造成不同的斷奏顆粒感,以達成不同樂曲表現的需要。
[编辑] 花舌的表現和運用
花舌的運用可造成用一音符的快速連續斷奏,類似於拉弦樂器中的顫弓或如琵琶中的輪指,多運用於需要表現活潑、熱烈、歡快、粗曠的曲子之中。
例如在中國竹笛中,花舌的技巧在近代以前主要是流行於北方各地方戲曲的伴奏之中,到了近代,北派笛子的曲目中,大多運用大量花舌技巧,尤以馮子存改編自二人台的曲目如《喜相逢》、《五梆子》等曲目,以花舌技巧表現了歡快的氣氛和中國北方人質模粗曠的氣質。
在嗩吶的演奏中,花舌是在北方吹打樂和鼓吹樂的樂曲演出中相當重要的技巧,它的使用使得嗩吶本身熱烈粗曠的音色感覺更加強烈,此外在如任同祥編寫的《百鳥朝鳳》中,許多地方運用花舌來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
在大多數西方管樂器中也都有花舌技巧的使用,但不及中國樂器常用,較常用於在旋律演奏中加強演奏的強度和強調音色特性或在伴奏中增加樂曲華麗效果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