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是香港政府為推動當地學校把資訊科技投放於教學改革而設立的獎勵。全香港十八區除了屯門區和元朗區因為幅员較廣而設有兩個中心以外,其他各區都各有一間學校獲選為卓越中心。獲選為卓越中心的學校,除了會被教育統籌局選為訓練其他老師的基地以外,亦要負責策劃推動區內學校把資訊科技運用於改進教學的計劃。
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從2001年開始,本來只有15家成員學校,現時(2006年9月)已擴展至全香港21家中小學。
目录 |
[编辑] 地區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
20家地區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分別如下:
小學 | 中學 | 地區 |
---|---|---|
聖公會田灣始南小學 | 聖保祿學校 | 灣仔區、東區 |
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 | 聖保祿學校 | 中西區 (香港)、南區 |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 | 新法書院 | 深水埗區、油尖旺區 |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九龍塘) | 聖文德書院 | 九龍城區、黃大仙區 |
佛教黃藻森學校 | 順利天主教中學 | 觀塘區、西貢區 |
保良局朱正賢小學 | 曾璧山中學 | 沙田區 |
粉嶺公立學校 | 沐恩中學 | 大埔區、北區 |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 | 保良局姚連生中學 | 葵涌 |
保良局世德小學 | 保良局姚連生中學 | 荃灣區 |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 青松侯寶垣小學 |
青衣 | |
保良局世德小學 青松侯寶垣小學 |
離島區、大嶼山 | |
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 | 裘錦秋中學 (屯門) | 屯門區 |
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 |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 | 元朗區 |
[编辑] 學習中心
2004年7月,教育統籌局發表《善用資訊新科技開拓教學新世紀》文件,建議把當時20個地區卓越中心的最少兩間轉型,成為「學習中心」。成立學習中心的目的,在於加強透過資訊科技教學來提高現職教師的教學能力,並透過分享、推介使用最新資訊科技的嶄新學與教方法,一方面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推動教師之間的分享與交流,從而提高整體教師的教學水平。
學習中心的概念來自英國。而作為一家學習中心,它的職責除了要為教統局舉辦相關的教學講座及工作坊之外,還需要與香港幾家大專院校合作,為學科建立學科網站及教學資料庫。
2004年,教統局選取了北區和大埔區的兩間卓越中心:沐恩中學及粉嶺公立學校,作為學習中心的試點學校,分別作為中學和小學的中文科及常識/科學科的學習中心。翌年9月,學習中心計劃再推廣至小學數學科及英文科,教統局委任了保良局朱正賢小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九龍塘)擔任。
從2006-2007學年開始,學習中心計劃結束,現時所有地區卓越中心將會轉型成為學習中心,並可選擇專注於一個教學科目(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小學常識/中學科學、資訊科技、體育及藝術)及一個非教學項目(例如:電子白板、視像會議或無線網絡等)。各個項目及科目的學習中心代表將會定期開會,並進行跨地域的教學支援。
[编辑] 具成效的資訊科技教育案例互動平台
「具成效的資訊科技教育案例互動平台」是一個由教統局資訊科技教育組及香港大學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共同開發的互動平台。這個平台是因應特區政府第2個資訊科技教學策略5年計劃而推行,旨在推動學校之間的分享文化,透過從各區的學校收集具成效的資訊科技教育案例,一方面鼓勵學校在教學中適當採用資訊科技協作,另一方面亦間接為受訪的學校作宣傳,使更多學校願意參與這個計劃而分享自己的教學成果。
平台內的案例都由各區的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成員收集,主要在兩方面:
- 部份是被訪學校持之以恆(自從開始資訊科技教育就執行的計劃)的案例,而到現在這些案例仍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 其他的有不少都是被訪學校因應各科的新課程而作出的調適、或實驗性的教學方法。
平台於2006年2月正式運作,但其實早在2005年9月,部份卓越中心的半借調老師及研究助理已開始搜集案例的工作。加上在之前一年由全職借調老師及香港大學所搜集的案例,平台開始時已有數十篇案例。平台運作之初,搜集的目標以廣泛及數量為目的。從2006年10月開始,各卓越中心所組成的小組會開始審閱各案例,並加以篩選。
為使香港教育同工能夠認識本平台,教統局在2006年2月6日至2月8日舉行的「2006香港國際資訊科技教育會議」中亦印製有小冊子,介紹由各間學校所搜集得來的教學案例,並邀請這些學校在會議中作海報演示。
[编辑] 參看
- 探索網站教育卓越中心 (由香港中文大學的資訊科技教育促進中心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