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路易·艾黎(Alley, Rewi,1897年12月2日—1987年12月27日)是新西兰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曾是中国共产党员。
[编辑] 早期的生活及影响
路易·艾黎出生于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里区的斯普林非尔德,父亲是一位中学校长,母亲曾积极参加女权运动。他的名字是由他没有孩子的姑母起的,他的姑母非常欣赏当地毛利人运动领袖路易玛尼阿波托,他从小在一种艰苦劳动、遵守纪律、尊重教育、挑战权威的环境中长大,他在基督教男校中的成绩只是中等。
1917年3月,艾黎参军入伍,在法国作战受伤并获得勋章,回国后,他和一位同伙一起试图在荒山上建立一个农场,没有成功,但6年的艰苦劳作使他具有非凡的耐力。
1927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原本只是想参观,但却终生留在了中国。他先在上海生活了10年,最初是一个消防队长,后来成为一个工厂的督察,其间他和一为美国的爱尔兰裔传教士培黎成了好朋友,从他那里吸收了在农村办基础教育的思想,1933年以后,他成为上海市政当局的公共健康顾问专家,结识了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他开始同情中国的革命,领养了两个5岁的男孩并一直抚养大。
他在上海参加了政府的救灾行动,切身感受到中国农民的贫穷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他从一个倾向保守派的人士开始同情中国共产党,他开始访问中国各地,1937年他短暂回国和访问欧洲、美国,当年返回中国后开始组织“工业合作社”(工合组织),后来“工合”(Gung Ho)这个词已经被英语所吸收。
工合组织吸收国际援助资金,1942年在西安以西200公里的双石铺建立了一座以培黎命名的工合学校,在学校中学生集体学习自力更生、亦工亦农,团队合作的精神,成为一个独立的“公社”,学校同时和国民党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保持联系。1944年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变坏,学校向西北迁入甘肃红区的山丹。
艾黎得到了宋庆龄的坚决支持,并以他个人的声誉获得国际援助资金。1949年以后。培黎工艺学校仍然维持,1954年迁入兰州,由石油公司接管。
[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生活和影响
1952年,他拒绝了印度总理尼赫鲁对他到印度发展乡村合作社的邀请,于1953年定居北京,不时到中国各地视察,作为安理会、亚太和平联络委员会和其他世界和平组织的代表,也到世界各地访问,如平壤、哈瓦那、斯德哥尔摩、雅加达等,出席各种和平会议并发言。
这一期间,他开始写作,在新西兰和中国出版了53部书.并翻译出版了许多中国古代著作。主要著作诗集《工合》(1948)、《山丹笔记之页》(1950)、《充满生气的北京的片断》(1955)、《今日中国》(1957);散文《京戏》(1953)、《外蒙古之行》(1957)、《洪湖精神》(1966),论著《中国:古代瓷窑和现代陶瓷》(与加纳西合著)等。
1972年新西兰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艾黎在1960年、1965年和1971年多次回到新西兰,为此做出不小的努力。1972年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1980年在他的努力下,在北京建立了民办大学“培黎大学”,他和第一位外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马海德任名誉校长。1982年北京市授予他名誉市民称号。他90岁生日时,新西兰总理亲自公开祝贺。仅仅7天后,他就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的遗嘱,将他骨灰撒在山丹的土地上。
他终生未婚,他在北京的故居成为许多新西兰人访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