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阿倍仲麻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编辑] 关于阿倍仲麻呂的名字
麿字并非日本独有,以下是有关麿字的资料: 麿 mí ㄇㄧˊ 古同“縻”。 郑码:TGJJ,U:9EBF,GBK:FC4F 笔画数:17,部首:麻,笔顺编号:41312341234251251 无须指出“麿”为日本汉字,通常指明日本汉字的话是指日本的国字,否则日本所有汉字都是日本汉字,所以不要在正文中单独指出“麿”字。 另外,关于仲麻品与仲麿我并没有找到确实的资料,所以只是指出是另一种写法,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并且日文版的这个条目也没有指出仲麻吕与仲麿的情况,详情请参见ja:阿倍仲麻呂 218.13.58.16 16:30 2005年4月27日 (UTC)
謝謝你的意見 (^_^)。引發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就是我看到一本書,《日漢互譯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上篇第二講第二節《特殊詞語的翻譯》一)專有名詞中,正是提到“阿倍仲麻呂”的原日文漢字寫法是“阿倍仲麿”,“麿”的確是日本獨有的自製的漢字,沒有相應的中文漢字,就是所謂和製漢字,日本稱國字或和字。有關加注的準則,我主要是參考及依據這教科書的,文中認為需表明“麿”並非為漢字。可參考這個網站:《和製漢字の辞典》,“麻”字部,7劃,編碼2639,但有些台灣出的日本漢字字典是“庵”字部15劃,訓讀まろ(Maro),因為是和字,所以沒有音讀。意思是“我”的謙稱,古代日語對動物說“麿”是“你”,因為迷信等原因,古代男子名常見“麿”,“仲麿”的組合,“仲麿”意思是“親愛的”,可參考日語辭典《大辭林》第二版(三省堂)。 我查過《康熙字典》、《現代中文標準規範語辭典》、《商務辭典》及《商務新字典》,都未見有“麿”這個字。 至於“縻”這個字,在《康熙字典》(上海出版社)第1041頁的《未集中》是“糸部”十一劃,集韻“苦隕切”或“旻悲切”,朿也;在《商務新字典》中,同樣是“糸部”11劃(並非“麻部”),(mí ㄇㄧˊ)1)牛繮繩,2)繫,捆,拴,都沒有說古與“麿”相同。我從《康熙字典》發覺“縻”的大篆體確有點像“麿”,但它們是兩個國家兩個不同的字。 至於我們可以用中文輸入法可以把“麿”打出來,是因為1980年中國國家標準局制定的GB2312-80及1984年台灣情報產業研究所制定的BIG5已把若干和字收進字碼表內,更莫要說CJK了,基本上是包羅萬有,可以把中日韓越蒙所有的漢字都打出來。因此能打出來的“漢字”,不一定就是中文,例如“畠”、“峠”和“辻”等。如果你的電腦有裝“楷書體”這個Font,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測試,把“麿”及“縻”字一同轉為楷書體,看看會發生什麼情況? 而你所提到的資料我倒有興趣想知道出處,可以一拼提供嗎?是哪本字典或網站呢?望你不吝繼續指教。謝謝!--奧士文\(^o^)/ (歡迎找我) 19:27 2005年4月27日 (UTC)
- 其實還有一些想再補充補充,我覺得那個“豎式寫法”的說法十分有趣,是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呢?如果是,我倒是很欣賞你的思維邏輯,因為頗有見地。但如果不是,可否告訴我有關出處嗎?另外,我在寫這篇文章前,也有參考過日文版的Wikipedia及一些日文的網站,也謝謝你提供連結。阿倍公由青年時代便生活在唐,一直到他七十多歲共五十載,在日本的生活只有十多年。在中國,阿倍公的事跡主要是記載在《新唐書》及散見於唐代詩詞,而日本方面有成書於720年的《日本書紀》及後來的《續日本紀》,都有著墨記載兩位仲麻呂的事跡(另一位是藤原仲麻呂),但因為那兩本日本的古史書都是漢體書寫,所以便照《新唐書》的寫法寫成“麻呂”而不寫作“麿”。這樣用漢書寫了差不多一千年,直到江戶時代才開用和體記史,那時的男子名已不常見用“麿”了。但是“麿”是一直保存著在非史書中,例如《萬葉集》的主要作者柿本人麿便是用和字“麿”。日本人看回那千年歷史,全都是把“麿”寫成“麻呂”,所以現今的翻譯很多都沒有留意把“麻呂”恢復‘國籍’為“麿”,這便解到為何日語版的Wikipedia都是這樣了。--奧士文\(^o^)/ (歡迎找我) 22:20 2005年4月27日 (UTC)
-
- 日本近代有一个首相叫近衛文麿(このえふみまろ),在中国大陆他的名字一般被读成近卫文“磨”或“靡”,两种语言中都没有把“麿”拆成“麻吕”。所以说到底是写成“麻吕”还是“麿”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则,按照个人意愿和约定俗成而定。日文版既然没有提到“麻吕”和“麿”之别,中文版也没必要说得这么详细吧。Sheboygan 00:25 2005年4月28日 (UTC)
-
- 你为什么一定要认为麻吕的日文原字是麿呢?就因为麿是那个时期的常用字?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你又怎么知道他的名字是麿,而不是麻吕的误记呢?再说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可以说是通用的,毕竟这种情况下,汉字只是拿来表音,麻吕(MARO),麿也只是把两个字写在一起,还是读MARO,所以麿字的出现也是晚于麻吕的呢。至于《万叶集》里的作者柿本人麿,跟本就是不同的人,没有什么可比性。(日本姓氏来历的33种属性,(16)合字型 由原姓中的两字相合并而生的姓氏。如:麿(麻吕)、小柴(小此木))。218.13.58.16 01:11 2005年4月28日 (UTC)
- 兩位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我把意見整理歸納如下:
- “麿”字也是中文,古時與“縻”字相通;
- 日文版並沒有相關加注做法,所以中文版也不用加注;
- 日本三、四十年代的首相“近衛文麿”,他的名字在日文及中文都沒有把“麿”拆成“麻呂”,而在大陸,普遍把“麿” 字讀成“磨”或“靡”;
- 寫成“麻呂”還是“麿”沒有一個硬性的規則,按照個人意願和約定俗成而定;
- 日文版也沒有這麼詳細,中文版也不用這麼詳細吧;
- 在日語裏,“麿”是與“麻呂”是相通的;
- “麻呂”兩字是用來標音“MARO”,“麿”字只是把兩字合在一起,“麿”的出現是晚於“麻呂”的,所以“麿”的原型是“麻呂”,而不是“麻呂”的原型是“麿”;
- 因為柿本人麿是不同的人,沒有可比性等。
- 我的回應如下:
- “麿”字並非中文,是日本自製的和製漢字;
- 我也同意“阿倍仲麻呂”這寫法在中日兩地都是比較普遍的。惟日文是一種拼音文字,用“麿”或“麻呂”表示“MARO”,根本並不重要。但是日本有很多書籍,仍然是堅持用“阿倍仲麿”這種寫法的,例如,《阿倍仲麿入唐記》(菱屋龍太郎著1870)及《阿倍仲麿》(正延哲士著 1994三一書房)等。中文與日文不同,是“型聲意”三結合的方塊字,這裏是在顧及到不熟悉日語的讀者,恐怕看到“麿”這字時,查中文字典又找不到,以為“阿倍仲麿”和“阿倍仲麻呂”是兩個不同的人了。而日本人就算看到兩種不同的漢字寫法,因為在日文字典可查到是兩種寫法都相通,所以沒有加注亦無妨;但中文版卻不同,需要作出合適的加注補充;
- 在日文的網上用“近衛文麻呂”搜尋一下,也發覺有不少資料的,都是那個首相,同一個人;
- 在“麿”字未被收入中文,並冠上中文讀音之前,我會堅持自己寫中文時要用“麻呂”,但我會尊重其他人的取向;
- 在使用漢字有關問題上,《漢字在日本》(商務印書館 2001)一書作者認為:「中國或中文使用者比起日文使用者擔負有更大的責任。」我也同意這講法,這既然是中文百科全書,只要資料沒錯的話,應該詳細一點就詳細一點吧;
- 我同意日語“麿”是與“麻呂”是相通,但在中文不是,並沒有“麿”這個字;
- 我同意這個講法,日人做這字時,是把“麻”及“呂”合而成為“麿”,但既然日語中兩種寫法都存在,“麿”字並不存在於中文,有關加注仍是需要的;
- 我同意用“柿本人麿”可能是一個不太好的比較。
另外,根據南開大學日漢翻譯教材的意見,《日漢互譯教程》一書作者認為“阿部仲麻呂”應該加注,文中《專有名詞》一章第二節正好用了“近衛文麿”這個例子,作者並認為直譯是不妥的,原因是“麿”並非漢語字。我工作的地方有個同事姓“鴫原”(しぎはら),不懂日語的同事用“鵬原”來稱呼他,但原來“鴫”也是和製漢字,他告訴我,他正式的中文譯名是“田鳥原”,不是“鵬原”。同樣地,把“麿”讀成“磨”或“靡”,而有關做法,都有使到將來中日語文互譯越見混亂的潛在可能,此等混亂,應該可免則免。我在撰文之前是參考過不少有關書籍,已盡了我最大的能力把我認為是真確的事情寫出來,但我仍然是抱著一個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各位的意見,但最好能把有關實據的出處,如書籍或網站一併提供。 歡迎各位繼續指教。--奧士文\(^o^)/ (歡迎找我) 10:04 2005年4月28日 (UTC)
-
-
- 你好,对于“麻吕”与“麿”之间的关系,我想我们并没有什么异议。只是反对之前你写的“「阿倍仲麻呂」的日文原型漢字寫法為「阿倍仲麿」”,因为并不能确定他的名字到底是用字究竟是“麻吕”还是“麿”,但是现在中日两国大多都是写为“麻吕”按照多数原则,认为“麻吕”的原型汉字是“麿”是不妥当的, 所以我只是将之改为“另一种称(写)法”。
- 至于“没有收入中文”一说,我持保留意见,因为常用的日本国字,现在也已经规范了读音与释义,像“辻”,“畑”等,我认为这样就已经算是收入了中文,而且即便是中文里的汉字,也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并不能否定他们存在。我认为应该去掉“并未收入中文。”这一句,在这里提出来先。
- 另,对于日本人名的翻译,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应该直接原文引用(考虑中日汉字简化不同),或遵从主人意愿,除了带有假名的名字需要询问主人,和制汉字也应该直接引用。218.13.46.28 15:48 2005年4月28日 (UTC)
-
-
-
-
- 我同意說“麻呂”的原型是“麿”可能有問題,所以改為是“另一寫法”,我是可以接受的,並作了妥協。
- 有部份“和字”已收入中文字典,但“畑”及“麿”都未被收入中文字典,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可否拿出實證,以咨參考?例如出自何書何人等?「並未收入中文這句」,我希望繼續存在,直到有一本權威的中文字典字把“麿”字收進,標上讀音並規範用法,到時才把它除下好嗎?老兄你便高抬貴手一下吧,算是給我一點面子可以嗎?--奧士文\(^o^)/ (歡迎找我) 17:28 2005年4月28日 (UTC)
-
-
-
- 楼上的认真精神令人敬佩,收益匪浅。我不过是一日语爱好者,随口说说罢了。不过假如以后要写到“近卫文(麻吕)的条目时,该如何命名呢?近卫文麻吕?幸好这样的条目不会很多。另外日语假名应该是音节文字,一个假名代表一个音节,和拼音文字是有区别的。:) Sheboygan 15:44 2005年4月28日 (UTC)
-
-
- 你客氣了,還望你日後繼續指教。如果“近衛”首相的文章由我創建,我一定會寫成“麻呂”,然後加注,和阿倍仲麻呂的做法一樣。但如果不是由我創建這條目,我看到不管是麻呂、麿、加注或不加注,我都會不作更改,這是尊重作者/譯者的意願。而日語是音節還是拼音文字呢?你也可能是對的,謝謝提醒,但我也看過別處說漢語是才是音節文字,我真的不懂,你會否有相關的網站讓我學習學習呢?--奧士文\(^o^)/ (歡迎找我) 17:28 2005年4月28日 (UTC)
-
-
-
-
- 好吧,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意见基本统一了。奥先生的严谨态度还是令人欣赏的,以后还请多多支持维基百科,如果发现有的条目中有不妥的地方,还是请直接修改,或在讨论页中提出,毕竟条目不是属于个人的,在这里,人人都是参与者,我想你也希望看到自己参于的条目被不断修正,完善的吧?^_^ 至于,“麿”字是否收入中文字典,我的确没有留意,但是这些字在收入CJK的时候应该已经规范了读音的,“畑”倒是确实已经收入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小学),用的很简单的《新华字典》里都能找到这个字的。页前的“麿”字资料,引自【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蓝德康.-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见此,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翻一下,不过,我想按你的标准应该还不算是權威的中文字典字,如果有时间去图书馆的话,我会试着找一下“麿”字。说实话,对于汉字是否收入中文一说,本身就值得推敲,要用什么标准来介定也是因人而异的吧。
-
-
-
-
-
- 谢谢你的支持,祝好! 以后也多多联系,希望能与您继续探讨。 218.13.46.28 02:00 2005年4月29日 (UTC)
-
-
-
-
-
-
- 好話好話,其實大家都是做事認真的人,我也希望日後多多聯繫。請問老兄你有沒有用戶名呢,不竟一個IP不好聯繫呢。像這樣的討論我也獲益良多,而我覺得這裏比起正文更有可觀性呢!哈。--奧士文\(^o^)/ (歡迎找我) 04:48 2005年4月29日 (UTC)
-
-
-
-
-
-
-
- 其实我是有用户名的,只是很少登陆,因为麻烦。我会在你的讨论页给你留言的。 218.13.46.28 09:24 2005年4月29日 (UT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