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先生)是南朝南齊南梁時期道士、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是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爲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30岁左右时拜陆修静弟子孙游岳为师,成为上清派传人。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爲“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曆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爲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