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腎盂造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Image:{{{Image}}}|190px|center|]] |
|
---|---|
ICD-10 | |
ICD-O: | {{{ICDO}}} |
ICD-9 | 87.73 |
OMIM | {{{OMIM}}} |
MedlinePlus | {{{MedlinePlus}}} |
eMedicine | {{{eMedicineSubj}}}/{{{eMedicineTopic}}} |
DiseasesDB | {{{DiseasesDB}}} |
靜脈腎盂造影是一種特殊的 X光檢查,英文 IVP (intravenous pyelography)或 IVU (intravenous urogram),用來檢查泌尿系統(如腎臟、輸尿管、膀胱等)有無異常,包括結石、腫瘤、阻塞或各種畸形。
目录 |
[编辑] 檢查方法

患者平躺,先照一張腹部 X光,然後從靜脈(全身仼一部位皆可,大多從手臂靜脈)注入顯影劑。腎臟會將流動在血液中的顯影劑排出來,先到腎盂,和尿液混在一起,經輸尿管進入膀胱。放射技師會在不同的時間照相,隨著顯影劑在泌尿系統中流動,它所經過的器官依次顯影出來。典型的靜脈攝影包含至少 4-5 張 X光片:
- 顯影前(等於普通腹部 X光片):可以呈現脊椎、骨盆、小腸、大腸、腎臟、膀胱等構造。
- 打藥後 5 分鐘:兩側腎臟開始顯影。為了使顯影劑停留在腎盂,通常會用束腹帶將患者腰部壓住。
- 打藥後 10-15 分鐘:束腹帶解開,呈現兩側的輸尿管。
- 打藥後 30 分鐘:膀胱充滿顯影劑和尿液。
- 排尿後:可得知膀胱排尿是否完全排盡。
藉著比較兩側腎臟顯影的速度,可以知道個別腎臟的功能有沒有問題;腎功能不佳時,排泄的速度會變慢。泌尿系統如果有畸形(例如某些人的兩側腎臟下端相連,稱為馬蹄腎,是一種先天性的畸形)或者阻塞(可以是結石、腫瘤、外來壓迫或狹窄所致)大多能顯現出來。
靜脈腎盂造影也有一些缺點和限制:
- 腎功能太差者,無法將顯影劑排出,結果患側腎臟無法顯影。
- 對顯影劑過敏者不能使用。
[编辑] 特殊狀況
- 孕婦:為了減少放射線對胎兒影響的疑慮,懷孕前三個的的婦女除非必要,醫師會盡可能避免使用 X光檢查。這段期間可利用超音波檢查腎臟,但無法完全取代 IVP。懷孕三個月以上者,照X光應屬安全,但仍應盡量減少胎兒所承受的輻射量,可以只照打藥前和打藥後,共兩張片。而且孕婦腹部不能重壓,所以不用束腹帶,而照片的畫質當然也就不如一般正規的 IVP。
- 腎功能不全:血中肌酐酸值大於 2 mg/dl 時,表示腎臟清除廢物的效率不佳,如果打了顯影劑恐怕無法顯影。
- 顯影劑過敏:傳統注射用顯影劑大多含碘,遇水游離,每四萬人約有一人會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包括蕁蔴疹、呼吸困難、休克、腎衰竭等。另有一種非游離性顯影劑,過敏反應較少發生。
[编辑] 替代方案
- 超音波檢查,用於偵測腎臟的結石、積水或其他病變相當有用,無放射性,但無法穿透骨骼和空氣,所以無法檢查輸尿管的大部分(被骨頭或腸道內的空氣遮蔽)。
- 無顯影電腦斷層掃瞄(Non-contrast CT):能讓醫師知道內部器官的構造而不需注射顯影劑,較無侵入性,但無法得知個別腎功能的變化,而且費用比 IVP 高。
- 逆行性腎盂造影(R-P, retrograde pyelography):用膀胱鏡插入導管,經輸尿管到腎盂,再注入顯影劑。優點:顯影劑不需靠腎臟排泄,無過敏之風險。缺點:做膀胱鏡大多使用局部麻醉,有些許不舒服。
- 順行性腎盂造影(A-P, antegrade pyelography):從腰部穿針進入腎盂,再注入顯影劑。優點:顯影劑不需靠腎臟排泄,無過敏之風險。缺點:針穿入腎臟,患者較容易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