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政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鸵鸟政策是经济管理学中的名词,是根据鸵鸟的习性而来。据说鸵鸟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就把头埋到沙子里,以为这样别人就看不见自己了,殊不知,自己大大的屁股露在外面,更加引人注目。鸵鸟政策指的就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管理政策不能及时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动物哲学——人类的魔鬼哲学》
动物哲学·鸵鸟 如果问一位儿童,鸵鸟是什么样的动物,他很可能告诉你两点:第一,它是不会飞的鸟;第二,遇到危险的时候,它把脑袋扎到沙子里,愚蠢到以为看不见危险,危险便不会降临了。
第二点回答,对成人的意义更大。“鸵鸟政策”这个词组产生的时间并不久,因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面对问题时把脑袋扎到沙堆里的心态,必须先具备冷静、科学的自检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会为一个闭锁社会的成员所具有。
“鸵鸟政策”这个词组的出现,对于我们无疑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只是委屈了鸵鸟。
稍微动脑筋想一想就会发现,关于鸵鸟埋首于沙堆的说法是何等荒谬可笑。若真那样,不用等危险来到面前,鸵鸟已经被闷死了。
更何况,鸵鸟完全没有必要惧怕危险。虽然它的翅膀退化不能飞翔,但借助两条粗壮的腿,加上翼膀的助跑作用,鸵鸟的奔跑时速可达40—70千米,一步可跨出3—4米,顺风时甚至能达到7—8米。估且置鸵鸟于沙漠中的“保护色”于不顾,仅因为它是动物界的奔跑冠军,便足以逃避任何敌害,又何必把脑袋扎到沙堆里自寻死路呢?
根据动物学家介绍,鸵鸟在意识到远处存在着危险时,有时会趴在地上,把脖子在地面水平地伸出,仔细地感受地表的震动。一旦确信有猛兽袭来,它肯定比任何动物跑得都快。
对于鸵鸟的误解只能是这样形成的:当可能的危险接近时,人类比“奔跑冠军”鸵鸟跑得还要快,在他们跑到安全地带后,是否真的有危险还没有被证实,鸵鸟正趴在那里观察呢。这时人类回过头去看鸵鸟,又遥远得看不清楚,便想当然地以为,这种没有能力飞的鸟已惊恐地把脑袋扎进沙堆,采取了“眼不见为净”的态度。人类哈哈大笑着嘲弄鸵鸟的胆怯与愚蠢,却不知道,真正愚蠢的其实是人类自己。正因为人类潜意识里希望有一个沙堆可以扎进脑袋,才会产生这样的猜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这种俗语界定人类此时的举动再确切不过了。
把脑袋扎进沙堆这样的蠢事,只有人类才做得出来。我们已经做了几千年,而且肯定还会继续做下去。人类面对枪口和屠刀的时候蒙起双眼,便是最为形象的“鸵鸟政策”。这种视而不见的心态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像人类对待垃圾,长期以来采取了掩埋的态度,仿佛看不到了,便不会对环境构成污染。
我们面对许多社会问题都感到恐怖,觉得无力应付,只有把脑袋扎入沙堆后,才会活得舒畅,却忽视了危险正如洪水猛兽般袭来。我们曾经否认人口膨胀,我们曾经用“待业”来回避“失业”,我们曾经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严重的犯罪吸毒,我们曾经声称妓女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我们甚至一度否认艾滋病在中国的存在……当我们不是采取迎接挑战的对策,而是选择回避的策略时,那发出挑战的一方其实已经在第一局中取胜了。好在我们今天终于开始坦然地面对这些问题,大张旗鼓地谈论这些话题,这便有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但是,欣慰的同时更大的忧患却在于,还有更多的危险仍是我们的禁忌,而最大的危险在于,谈论这些禁忌本身便是一个顽固的禁忌。
我们把脑袋扎到沙堆里,把屁股撅给了猛兽!
对鸵鸟的误解在某种意义上帮助了人类,“鸵鸟政策”烛照着我们的心灵。只是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没有鸵鸟那样的奔跑速度,所以,逃命的唯一希望便是早些昂起头来,正视危险。
方刚 (摘自《动物哲学——人类的魔鬼哲学》中国华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