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新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在理论上,以煽情主义新闻为基础;在操作层面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灾异、性等问题的报道,采取种种手段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
黄色新闻的典型特征包括:
- 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
- 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
- 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采用易于引起歧异的标题和版式
- 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
- 报道内容流于肤浅
- 标榜同情“受压迫者”,煽动社会运动
目录 |
[编辑] 历史
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源自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的竞争。
1895年,威廉·赫斯特收购《纽约新闻报》,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竞争。在赫斯特进入纽约新闻界前,普利策的《世界报》以严肃的报道言论结合煽情主义策略,取得巨大成功。赫斯特为在竞争中迅速取得优势,将便士报时代的煽情主义传统发挥到极致。他以金钱购买新闻,大量报道犯罪新闻与社会丑闻,大量应用触目惊心的新闻图片,并煽动贫苦人群发动民权运动。
为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赫斯特重金将《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班人马挖至《新闻报》,其中包括著名专栏画家理查·奥特考特。奥特考特在《世界报》的著名漫画专栏“黄孩子”也移至《新闻报》。“黄孩子”是奥特考特所创作的著名连环画系列,主人公为一仅有几根头发、没有牙齿的小孩,穿着一件又长又大的黄色衣服,到处游荡,发表观感,在当时的纽约很受欢迎。
“黄孩子”被《新闻报》挖走后,普利策十分恼火,他重新聘请画家乔治·拉克斯继续在《世界报》续画“黄孩子”,并将赫斯特告上法庭。于是这场争夺“黄孩子”的战争在整个纽约引起轰动,两报藉人们对此事的关注大肆策划刺激性报道,争夺受众。彼时的《纽约客》的著名记者华德曼将两报的新闻报道风格戏称为“黄色新闻”,很快被人们接受并沿用至今,成为专门的新闻学学术用语。
在《新闻报》和《世界报》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以及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引起了全国报纸的效仿。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美国的新闻学者埃德温·埃莫里曾评价:“赫斯特制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坏的新闻,将美国新闻事业的水准降到了最低。”
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黄色新闻进入高潮的开始。在战争打响之前,普利策和赫斯特竭尽所能鼓吹战争,大量刊登西班牙在古巴暴行的报道和图片,激发群众对西班牙的不满。1898年2月15日美国战舰缅因号在哈瓦那被炸沉,《新闻报》在事先未作任何调查的情况下断言是西班牙人所为,并在报纸上公开悬赏五万美金征求犯罪证据,此举引起各报效仿,美国国内人声沸腾,要求政府宣战。4月29日,美国终于对西班牙宣战。战争一开始,赫斯特即特派数艘汽艇和拖船,率领20余名记者到战地采访,《新闻报》销量由100万份迅速增至150万份。
尽管如此,美国仍有不少报纸坚决抵制黄色新闻的泛滥,主张维持严肃的风格,如《纽约时报》、《纽约论坛报》等
1901年,赫斯特因支持落选总统的共和党领袖白里安而公然在《新闻报》上煽动刺杀总统麦金莱。同年9月,麦金莱遇刺身亡,从凶手的口袋里搜出这份《新闻报》。赫斯特随即遭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新闻报》销量大跌。1906年,赫斯特不得不将《新闻报》解散,创办新的《美国人报》。
随着《新闻报》的陨落,黄色新闻逐渐衰落。而风格庄重的报纸《纽约时报》则迅速崛起,成为美国的主流大报。
[编辑] 影响
总体上看,“黄色新闻”作为一个报道流派,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但却对整个20世纪的世界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色新闻使严肃报纸与大众报纸的分流在理论上具备了可能性。尽管目前美国目前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黄色报纸,但黄色新闻理念在西欧和亚洲等地发展逐渐成熟。如英国的《太阳报》、德国的《图片报》、香港的大部份综合报章(包括《東方日報》、《蘋果日報》、《太陽報》三份暢銷報紙,以及《新報》等),均是具有黄色新闻性质的大众报纸。这类报纸通常面对社会大众,发行量巨大,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如英国《太阳报》2004年的日均发行量超过450万份,而严肃的《泰晤士报》仅不到50万份。
尽管如此,对黄色新闻的伦理评判始终没有停止过。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同时拥有两份风格截然不同的报纸——以大量黄色新闻闻名于世的报纸《太阳报》和风格严肃的《泰晤士报》,默多克利用前者创造的巨大利润为后者供给资金,引导世界舆论,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对新闻自由的破坏。
另外某些新兴的报纸如大纪元常常通过骇人听闻的报道来宣传法轮功和反对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