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essCard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ExpressCard是一種用來取代Cardbus的硬體標準,是一種zh-cn:信息;zh-tw:資訊裝置用的擴充介面,它與CardBus一樣都是由PCMCIA機構所發展,ExpressCard介面的骨幹部分可用USB 2.0或PCI Express等介面與(資訊)裝置本體相連,至於要使用USB抑或PCI Express介面來相連則由硬體設計師依據應用的需求與場合來決定,同時ExpressCard也與過往的Cardbus、PC Card相同,皆具有熱插拔的機制功效。
目录 |
[编辑] 構型、外觀
ExpressCard在設計時有兩種外型選擇,分別是ExpressCard/34(34公釐的卡寬)與ExpressCard/54(54公釐的卡寬,卡形為L狀),雖然外型有兩種,但介面連接(連接器)的部分依舊是一種,即是34公釐寬的接槽介面。
在長度與厚度上,ExpressCard介面卡為75公釐長、5公釐厚,而CardBus/PC Card則是85.6公釐長,厚度上CardBus/PC Card的II型(Type II)厚度也是5公釐,但III型(Type III)為10.5公釐,很明顯ExpressCard介面卡比CardBus/PC Card介面卡更短小輕薄,同時也少有應用設計會用上III型的厚度,絕大多數都可在5公釐內的後(高)度完成週邊應用電路的設計。
倘若真的有設計容積不足的情事,ExpressCard也允許在75公釐長度外的空間進行厚度的擴增,以滿足各種更大體積的設計需求,例如用來設置天線、接座等。
值得注意的是,54公釐寬的ExpressCard接槽可用來連接ExpressCard/34或ExpressCard/54的介面卡,但34公釐寬的接槽就只能用來連接ExpressCard/34的介面卡,而無法連接ExpressCard/54的介面卡。
[编辑] 與CardBus的比較
ExpressCard在諸多特點功效上都超越之前的CardBus,不過最主要也最顯著的超越效益是在傳輸頻寬方面,ExpressCard的最大傳輸率可達500MB/Sec,相對的CardBus則為132MB/Sec,如此ExpressCard在傳輸速度上是CardBus的3.7倍。
ExpressCard之所以能有如此高幅度的傳輸率提升,其實得歸功於PCI Express x1(Lane,傳輸巷)或USB 2.0等高速介面,ExpressCard原生性地採用此兩種介面(主要是PCI Rexpress),相對的CardBus採行的是標準PCI介面,而往未來看電腦資訊系統將逐漸採行PCI Express與USB 2.0介面並逐漸棄捨PCI介面。
此外,ExpressCard也比CardBus更講究節能省電,CardBus所用的運作電壓(或稱:工作電壓)範疇為3.3V—5.0V,相對的ExpressCard則是1.5V—3.3V,一般而言愈低的運作電壓愈能夠減少功率消耗(簡稱:功耗)。
[编辑] 首波採用
以下是較先採行同時也較具代表性的ExpressCard採行業者及其產品:
- 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HP)於2004年11月推出的新款zh-cn:笔记本电脑;zh-tw:筆記型電腦:HP Pavilion zd8000。報導 (英文)
- 戴爾電腦(Dell Computer)在Precision、Inspiron、Latitude等筆記型電腦產品線的新款機種。
- 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於2006年1月推出的MacBook Pro具備一個ExpressCard/34介面槽。
- 華碩電腦(ASUSTek Computer)發表的V6J型筆記型電腦也改以ExpressCard取代CardBus/PC Card。
- 富士通-西門子電腦(Fujitsu Siemens Computers)於2006年6月推出的AMILO Pi 1536/7型具備一個ExpressCard/54接槽。
從2005年3月德國漢諾威的CeBIT國際電腦貿易展開始,有更多的產品裝置應用與採行ExpressCard技術及介面。(ITNews報導,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