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三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王三恪,又稱二賓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後,或單稱三恪、二王,古代政治禮制,屬賓禮之ㄧ,歷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後裔爵位,稱為二王後、三恪,給予封邑,祭祀宗廟,用以懷柔安撫,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標明正統地位。所謂「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證「三恪二王後」,以為封前二代後裔為二王後,封前三代後裔則稱為三恪。
目录 |
[编辑] 起源
遠溯自虞舜以堯子丹朱為虞賓;夏禹封丹朱於唐,封舜子商均於虞。皆不用臣禮,而用客禮。
而周武王於牧野之戰後,分封黃帝後裔於薊、堯之後於祝、舜之後於陳國,用以表示「興滅國,繼絕世」之意。顏師古認為「周以舜後并夏後、宋為三恪也。」即以虞舜後裔封陳國,夏朝後裔封杞國,商代後裔宋國為三恪。
[编辑] 發展
[编辑] 魏朝
[编辑] 晉朝
[编辑] 南朝宋
[编辑] 南朝齊
封宋順帝為「汝陰王」。
[编辑] 南朝梁
[编辑] 陳朝
[编辑] 隋朝
封北周靜帝為「介國公」
[编辑] 唐朝
武則天稱帝後,以周朝、漢朝後裔為「二王後」,舜、禹、成湯後裔為「三恪」。唐玄宗天寶七載五月以北魏後裔為韓國公、北周後為介國公、隋朝後為酅國公;天寶九載九月,又改以商朝、周朝、漢朝為三恪。十二載五月又改回北魏、北周、隋三朝。
[编辑] 五代
以介國公為三恪,以唐朝後裔為萊國公與隋朝後裔酅國公為二王後。
[编辑] 宋朝
封後周柴氏為三恪,世襲「崇義公」,又封周恭帝後裔為「宣義郎」。淳佑九年,又封隋、唐、五代後裔與吳越、荊南、蜀漢等諸國子孫為官,負責宗廟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