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洲週刊》創刊於1987年12月,在香港編輯發行,是全球第一本、且是目前唯一一本國際性中文時事週刊。《亞洲週刊》涵蓋的內容包括經濟、政治及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廣獲全球華人關注,尤其是香港、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區。《亞洲週刊》總部位於香港柴灣嘉業街18號明報工業中心,現任總編輯為邱立本。
目录 |
[编辑] 歷史
《亞洲週刊》原是英文《亞洲新聞》(Asiaweek)的姊妹刊物,原總公司是美國時代華納集團。1994年1月,明報企業集團與時代華納達成收購中文《亞洲週刊》協議,明報企業擁有該刊控制權。
1987年正值台灣前總統蔣經國撤銷台灣黨禁、報禁及開放大陸探親,英文時事週刊《亞洲新聞》的創始人奧尼爾及其拍檔康榮有見於亞洲華人讀者市場的發展性質,決定創辦了一本“打破國界”的中文時事雜志,創刊號就以兩岸中國人隔絕半世紀後重逢悲喜交集的鏡頭為封面。
1990年邱立本先生從美國回香港加入中文《亞洲週刊》,1993年成為總編輯至今,開始了中文《亞洲週刊》的全新時期。邱立本先生在《亞洲週刊》的首要工作,是解決作為全球中文雜志面臨的語文問題,即各地中文因為方言習慣、用詞遣句、文化歷史背景等因素造成交流溝通障礙甚至誤會,如JFK在台灣叫甘迺迪,在中國大陸則譯為肯尼迪;大陸說的“貓膩”,港台人士會不明白。《亞洲週刊》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中文為要求和標準,在解決中文世界文字分歧上獲得突破,不但對其市場發展意義重大,而且也奠定了作為全球中文刊物的地位。
1996年前國民黨“投資管理委員會”主委劉泰英在台北狀告《亞洲週刊》誹謗,索賠2500萬美元。當時《亞洲週刊》報道劉泰英代表中國國民黨捐獻美國白宮政治獻金一千五百萬美元,劉泰英憤而提自訴控告《亞洲週刊》誹謗。1997年4月22日,台北地方法院經過4個多月的審理,認為媒體確從多位相關人士進行查證後才報道,即便報道與事實不符,也屬“對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評議”,宣判《亞洲週刊》三被告無罪,成為中華民國憲法上的重要判例,也讓《亞洲週刊》名噪一時。
2004年《亞洲週刊》以《廣州媒體的冬天》為封面專題,獨家調查報道廣州《南方都市報》總編輯程益中、總經理喻華峰被誣陷案,使程益中因此報道被釋放。《亞洲週刊》也因此報道獲得亞洲出版協會主辦的“亞洲杰出編輯獎”。
附注:英文《亞洲新聞》創刊於1975年,由原《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FEER)旗下的編輯TJS喬治 和邁克爾奧尼爾自立門戶成立,與《評論》對壘。自1985年起,時代公司(Time Inc.,後來的時代華納集團)一直是該週刊的股東之一。儘管英文《亞洲新聞》(Asiaweek)與《時代週刊》自己的亞洲版構成直接競爭,但時代華納集團仍在1994年取得了對英文《亞洲新聞》(Asiaweek)的完全控制。在股東的壓力之下,時代華納不得不在2001年12月7日關閉了英文《亞洲新聞》(Asiaweek)。
[编辑] 風格特色
[编辑] 主要欄目
該刊辟有“封面專題”、“亞洲焦點”、“中華天地”、“歷史現場”、“人物剪影”、“財經脈搏”、“筆鋒”、“特別報道”、“文化藝術”、“資訊科技”等欄目。
中華天地:重點介紹兩岸三地的商業、經濟和社會發展。
亞洲焦點:為華人讀者提供亞洲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的全方位報道。
世界動態:突出報道國際經濟與政治的重要事件和發展變化,並跟進分析評論。
文化藝術:為華人讀者提供多個地區的文化指標,包括流行歌曲及暢銷書榜,還有新書推介、影評等,以華人的角度,展示文化、消閑娛樂、運動、科學及健康等資訊。
[编辑] 排行榜
《亞洲週刊》每年均精心推出數個大型的財經排行專輯,為全球華商提供宏觀視野的資訊平台和數量化的分析,主要排行榜有:
亞洲銀行三百:以亞洲銀行上一年度的資產總規模為排名依據,同時提供資產增長排名、地區排名、盈利排名、純利增長排名、存貸比排名等。數據來源為各銀行(包括非上市銀行)公布的年度報表。排名範圍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等亞洲主要地區。每年6月初公布。
國際華商五百:以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及菲律賓等地華商為主要股東的上市企業作為主要對象,依據當年6月30日收市的企業股價市值作出分析來排名,同時提供行業排名、資產增長排名、地區排名、盈利排名、純利增長排名等。數據來源為各公司公布的年度報表。排名範圍包括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區的華商企業。每年9月底10月初公布。
亞洲企業一千:以亞洲各國及地區企業(包括非上市企業)營業額為排名依據,同時提供行業排名、資產增長排名、地區排名、盈利排名、純利增長排名等。每年12月初公布。
[编辑] 年度人物
《亞洲週刊》以對亞洲地區和華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為標準,在每年年底推出年度人物。近幾年《亞洲週刊》的年度人物分別為:
2005年,中國維權律師
2004年,中國體制內改革者
2003年,蔣彥永
2001年,中國人
2000年,高行健
1999年,瓦希德
1998年,馬英九
1997年,江澤民
1995年,李光耀
1994年,李登輝
1993年,朱鎔基
[编辑] 作者
《亞洲週刊》歷年來曾獲得不少國際性的新聞獎項,也請來了不少時事、經濟、文化的知名評論員。其作者均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有:
- 香港:邱立本、李歐梵、林沛理、周光蓁、曹景行、梁文道、阮次山、何亮亮、蔣兆勇、石齊平、張志剛、馬家輝、馮智翔、劉細良、陶杰、邱震海、張翠容、謝國忠、楊錦麟、胡恩威、譚天媚、林行止、王曉波、朱文輝、邱震海、謝國忠、譚誌輝、江素惠、馬鼎盛、吳康民、湯寶珊、黃建炎、章海陵、紀碩鳴、王健民、江迅、許煜、郎咸平、師永剛、謝智衡、謝曉陽、咼中校、丁學良、潘潔
- 台灣:南方朔、徐宗懋、陳文茜、童清峰、李敖、平路(台北)、龍應台、林深靖
- 中國大陸:袁偉時、林錫星(廣州)、許志永、安替、李凡、高輝清、馬立誠(北京)、袁方、官簡、洗岩
- 澳門:黃東
- 日本:毛峰
- 韓國:南黎明、金珍鎬(首爾)
- 泰國:劉振廷(曼谷)
- 俄羅斯:白嗣宏(莫斯科)
- 美國:吳琦幸(洛杉磯)、吳翊菁(紐約)、陳之岳、湯本
- 加拿大:平可夫(多倫多)、丁果(溫哥華)、平可夫
- 法國:羅惠珍(巴黎)
- 澳洲:史樂平(墨爾本)
- 馬來西亞:余歌滄(雅加達)、林友順(吉隆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