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战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所谓人海战术仅仅是一种提法,现在有些时候其军事意义远不如其政治意义,在近、现代军事领域并不被视为一种战术。人海战术的真正军事意义可以理解为一种消耗战,即在没有其他策略可以实施的条件下,单凭消耗兵力来达成作战目的。人海战术的起源应当是古代战争,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相对落后的时代,简单的兵力消耗是战争的最基本形式。客观的讲,一次大战和之前的作战方式基本上都是人海战术。在机械化水品很低和根本没有机械化装备的年代,步兵集团冲锋和骑兵集团冲锋是地面战进攻的主要方式。
人海战术的没落时期是在一次大战期间。当时自动武器和轻型火炮的大量使用使得骑兵基本上失去了作用。作战双方基本上都是使用步炮协同的方式进行反复的拉锯战。尤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凡尔登战役,一日之內死亡人數達數萬人,10個月內雙方陣亡人數高達70萬人,史称“凡尔登绞肉机”。在一次大战末期,德国曾经抛弃了步兵集团冲锋,而改用步兵渗透战术,一度突破协约国军队防线,但是由于步兵机动性受人体力限制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而失败。协约国也曾经使用坦克作为新式进攻武器,但也由于战术思想落后和机械技术不成熟,并未取得战略上的突破。不过坦克的应用为二次大战中的闪电战战术提供了基础。
现在,有人使用人海战术来解释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在解放战争(台湾地区称国共内战)中取得胜利。在这里所说的人海战术已经完全没有军事意义了,仅仅是作为政治上的一种舆论攻击。事实上,与欧洲战场完全不同,中国和俄罗斯这样领土宽广的国家作战双方通常都使用大规模兵团运动战。至于有人认为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的理论就是人海战术的证明是完全没有依据的,因为集中优势兵力是任何国家军队在进攻战中都会使用的战术。不过现代战争中,一些新兴的军事理论已经出现,例如有些军事家认为进攻方应当集中优势火力而不是优势兵力,该理论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军事冲突中已经有所体现。
[编辑] 人海战术在近代中国
人海战术是原中国共产党将领林彪在中国内战(在中国大陆普遍称为“解放战争”)期间与国民党争夺东北的战斗中采用的一种具有强大攻击力却非人道主义的战术。1946年10月1日,毛澤東進一步指示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三个月歼敌二十五个旅所采用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我们集中的兵力,必须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于敌,方能有效的歼敌。不论在战略上,战术上,都是如此。不论是高级指挥员,或中下级指挥员,都须学会此种作战方法。”它以前端战斗人员的大量伤亡为代价,确保部队的冲锋成功。
1948年7月60萬的中國共產黨軍隊對山西太原發動了7次總攻擊。閻錫山頒布保衛太原的“十二條行動綱領”和“十二種方向”,指導編寫碉堡戰法,建有方碉、圆碉、梅花碉、子母碉、人字碉等,強調以火海壓制中共的“人海戰術”。此役太原國民黨守軍15萬餘人全部陣亡,四月,太原失守,山西省代主席梁敦厚等五百餘人集體自殺,史稱“太原五百完人”,但中共軍隊亦損失35萬餘人(中共公布的統計數字是4.5萬人,不合常理,解放軍是攻方,死傷竟遠少於守方)。
中國國民黨大老梁肅戎在回憶錄中提到四平戰役“共軍之所以能發動人海戰術,以我家鄉為例,我家鄉離四平五華里,當時共產黨到地方上,首先開群眾大會,把地主、士紳公然處決,然後威脅這些老百姓說:‘你們把國民黨的地主、士紳處決了,將來國民黨回來,你們也沒命了。’”(《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目睹東北的悲劇》)1946年4月16日王芸生上海《大公报》寫道“坐在關內深夜編報的人﹐讀著這絡繹而來的電報,手在顫,心在跳,眼前閃爍,儼若看見凶殺的血光,鼻尖酸楚,一似嗅到槍炮的硝煙……進攻的戰朮﹐常是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鋒,以機槍迫擊炮在后面督戰。徒手的先鋒隊成堆成群的倒了,消耗了對方的火力以后,才正式作戰。請問這是什么戰朮﹖殘忍到極點﹐也可恥到極點。”(〈可恥的長春之戰〉)
曾參與抗美援朝的解放軍高級將領王蕴瑞回憶,“把国内战争的老办法机械地搬到朝鲜战场上来,特别强调以强大的突击力量投入战斗,同时把强大的突击力量认为只是单纯的人力,不把战术技术特别是火力包括在内,事实成了蜂拥而上的人海战术,造成干部和部队的惊人伤亡。……”
[编辑] 參考
- 王芸生,〈可耻的长春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