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國聯軍 | |||||||||||
---|---|---|---|---|---|---|---|---|---|---|---|
{{{partof}}}之一部份 | |||||||||||
![]() 1900年的八國聯軍。 |
|||||||||||
|
|||||||||||
參戰方 | |||||||||||
![]() |
![]() ![]() ![]() ![]() ![]() ![]() ![]() ![]() |
||||||||||
指揮官 | |||||||||||
![]() |
![]() |
||||||||||
兵力 | |||||||||||
? | ~50,000 50艘戰艦 |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軍事行動入侵中國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的八國聯合軍隊。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後以中國戰敗,聯軍佔領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陝西西安,談和後中國付出龐大賠款為終。
目录 |
[编辑] 事件始末
[编辑] 起因
由於民教衝突、帝后黨爭等等的因素所引起的義和團運動,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導致中國民眾针对在華的外國人进行暴力斗争。而清廷政府面對義和團的態度一方面想加以利用以驱逐外国势力,另一方面也引导民意防止祸水内引。此事为各国提供了开战的借口。在維護本國在華人士的權益的名义下,以趁機剝削、掠奪中國權益的目的侵略开始。
[编辑] 經過
八國聯軍兵力 (1900 Boxer Rebellion) |
|||
國家 | 軍艦 (units) |
陸戰隊 (men) |
陸軍 (men) |
日本 | 18 | 540 | 20,300 |
俄國 | 10 | 750 | 12,400 |
英國 | 8 | 2,020 | 10,000 |
法國 | 5 | 390 | 3,130 |
美國 | 2 | 295 | 3,125 |
德國 | 5 | 600 | 300 |
義大利 | 2 | 80 | |
奧匈帝國 | 1 | 75 | |
總計 | 51 | 4,750 | 49,255 |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台。
五月三十日(6月26日)上海盛宣懷見大局糜爛,電請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共商對策,與上海各國領事簽訂「東南互保章程」。
六月十八日(7月14日)聯軍攻陷天津,直隸提督聶士成陣亡。七月四日,慈禧太后命斬反義和團派吏部侍郎許景澄、太常卿袁昶。
七月八日(8月2日)集兵二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計有日軍九千人、俄軍三千五百人、英軍二千五百人、美軍二千人、法軍一千人,奧義軍僅不到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拿著國旗虛張聲勢。十二日,聯軍陷楊村(天津武清)。十八日,陷通州(北京通縣),勤王軍長江水師巡視李乘衡自殺。
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凌晨來到北京城外向北京發起總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俄軍與日軍面對的城牆較高,且遭遇的抵抗較強﹐各自陣亡了約100人左右。而美軍進攻的東便門城牆較低,離清軍的火力較遠。上午11时,美軍決定用梯子從城牆角邊爬上,第九步兵队一些人带着星条旗爬上城牆,是最先攻入外城的軍隊。虽然美軍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壓制,難以前進。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各自由东直、朝阳破门而入。
七月二十二日(8月16日)晚基本佔領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離京,珍妃投井溺斃,二十三日逃到怀来县,下罪己詔,二十九日派奕劻和李鴻章與聯軍談和。隨後又輾轉逃亡,八月初五日至大同,十七日至太原,又逃到西安。
9月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來華。聯軍陸續增至十萬,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內。此間,俄國又單獨調集步騎兵十七萬,分六路侵佔中國東北。
閏八月十一日(10月4日)法國向各國提出備忘錄,包括懲兇、賠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駐軍、毀大沽炮台等六項要求;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12月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後來又加入了比利時、西班牙、荷蘭。
光緒二十七年正月,懲治義和團罪首,端親王戴漪、輔國公戴瀾,發配新疆。莊親王戴勛、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等人自盡。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等人處斬。四月,醇親王载灃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謝罪,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簽署了《辛丑條約》,除正約外,還有十九個附件。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其餘撤兵回國。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实行分区占领,详细情况见下表。
八国 | 占领部分 | |
---|---|---|
北京外城 | ||
德国 | 西北区 | |
美国 | 西南区 | |
英国 | 东南区 | |
北京内城 | ||
日本 | 东城及西城的北部 | |
俄国 | 东城南部 | |
德国 | 东城区的南部 | |
英国 | 西城的南部 | |
法国 | 西城中部 | |
意大利 | 东西城各占一块 | |
不包括“紫禁城”的皇城 | ||
英国、日本、德国 | 皇城东部 | |
美国、意大利、法国、俄国 | 皇城西部 |
[编辑] 後果與影響
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條約規定議和大綱十二條、附件十九項;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四億五千萬即當時中國總人口,以示每人一兩),連年利息4厘在內,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稱為庚子賠款。俄國索取賠款最多,達一億三千餘萬兩,近全額的百分之三十。
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掠奪,因而造成大量中國文物和文化遺產损失,包括紫禁城、頤和園、西苑所存文物珍宝,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以及各王府、大臣府邸和民间所藏文物的失竊、破壞。此外,圓明園遗址中的残存建筑在八国联军战争中徹底毀於中国居民的劫掠。
[编辑] 參見
清代對外戰爭 | ![]() |
雅克薩戰役 | 第一次鴉片戰爭 |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 中法越南戰爭 | 中日甲午戰爭 | 八國聯軍之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