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生一詞在英文或是希臘文,字面意義就是「共同」和「生活」,這是兩生物體之間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甚至包含不相似的生物體之間的吞噬行為。術語「宿主」通常被用來指共生關係中較大的成員,較小者稱為「共生體」。共生依照位置可以分為外共生、內共生,就外共生而言,共生體生活在宿主的表面,包括消化道的內表面或是外分泌腺體的導管;而在內共生,共生體生活在宿主的細胞內或是個體身體內部但是在細胞外都有可能,而20世紀末的科學家研究結果推測,細胞內的葉綠體和粒線體也可能是內共生的形式之一。
美國微生物學家瑪葛莉絲(L. Margulis)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機制,她說:「大自然的本性就厭惡任何生物獨佔世界的現象,所以地球上絕對不會有單獨存在的生物。」而依照對共生關係的生物體利弊關係而言,共生又可依照以下幾種形式的共生關係分類:
- 寄生:一种生物寄附于另一种生物,利用被寄附的生物的养分生存(+ -)
- 互利共生:共生的生物體成員彼此都得到好處(+ +)
- 片利共生:對其中一方生物體有益,卻對另一方沒有影響(+ 0)
- 偏害共生:對其中一方生物體有害,對其他共生線的成員則沒有影響(- 0)
[编辑] 互利共生的例子
- 小丑魚(genus Amphiprion, family Pomacentridae)居住在海葵的觸手之間,這些魚可以使海葵免於被其他魚類食用,而海葵有螯針、刺的觸手,可使小丑魚免於被掠食,而小丑於本身則會分泌一種黏液在身體表面,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
- 一些刺鰭魚種類,可和蝦類形成共生。蝦子會在沙中挖掘洞穴並且清理它,這兩種生物就居住在這個洞穴裡面,蝦子幾乎是全盲而因此若在地面(水中的地面),有天敵的狀況下會變得非常脆弱,在危急的情況下刺鰭魚用尾巴碰觸蝦,以警告牠們身處危險之中,隨後兩種生物都會迅速退回洞穴中保護自己。
- 在陸地環境,有一種鳥以擅長捕食鱷魚身上的寄生蟲而出名,而鱷魚也歡迎鳥類在身上尋找寄生蟲、甚至張大口顎以利鳥兒安全地至鱷魚口中覓食,對鳥來說,這不僅是現成的食物來源,也是一個很安全的環境,因為許多掠食者不敢在鱷魚身邊攻擊這些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