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又稱為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一种长期记忆的形式,指關於技術、過程、或「如何做」的記憶。通常指这样一种情况,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学家用词干补笔任务和补笔任务(一个单词缺几个字母,让被试填补成最先想到的单词)发现了这种记忆。
目录 |
[编辑] 证据
心理学家对遗忘症患者进行记忆测验时,发现遗忘症患者在自由回忆和再认任务的成绩明显要差于正常人。但在补笔任务 和词干补笔任务的成绩与正常人没有差别。于是,心理学家推测有一种新的记忆形式——内隐记忆,遗忘症患者只是在通常的外显记忆上有缺陷,而他们的内隐记忆并没有损伤。
同时心理学家在普通人的记忆测验中也发现,自由回忆和再认任务的成绩在几天后的重测是下降很大,而补笔任务和词干补笔任务的成绩变化不大。心理学家推测,这是因为一种新的记忆形式不非常受时间的影响。
關於腦部特殊區域受損(如海馬迴損傷)案例之研究指出,程序記憶和en:episodic memory是使用腦部的不同地方,且可以各自獨立運作的。對一個宣告記憶正常、程序記憶受損的病患而言,他可能被反覆訓練一個任務、並且記得先前的訓練,但在任務完成的速度或是程度上卻不會有改善的現象;若是程序記憶正常、宣告記憶受損的人,他沒辦法想起之前做過的實驗內容,但實際表現上卻會一次比一次好。
小腦和基底核受損可能會影響程序記憶的學習。
以上的研究都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
[编辑] 特徵
內隱記憶和宣告記憶是以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大腦迴路來處理。程序記憶通常較不容易改變,但可以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自動行使,其可以只是單純的反射動作,或是更複雜的一連串行為之組合(相較之下,宣告記憶一般較容易以言語表達出來)。程序記憶的例子包括學習騎腳踏車、打字、使用樂器或是游泳。一旦內化,程序記憶是可以非常持久的。
内隐记忆的特徵是在与外显记忆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1.保持时间。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会下降。但内隐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编辑] 种类
过去的理论认为内隐记忆只是一种单一的记忆。现在的脑科学发现,内隐记忆可能有不同的种类,在基底神经节、小脑、右侧顶叶等脑结构中可能涉及了不同的内隐记忆任务。
一些认为存在知觉性内隐记忆和概念性内隐记忆。
[编辑] 争议
关于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心理学界还有不同的意见,像Roediger提出了传输适当控制程序的观点,认为并没有内隐记忆这种不同的记忆形式存在。两类记忆任务中出现的差异是由于加工方式和提取方式不匹配造成的。内隐记忆的任务要求由材料驱动的加工,而外显记忆的任务要求的是意义驱动的加工。
[编辑] 相关连接
[编辑] 参考文献
1.《实验心理学》 朱滢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认知心理学》 M T 艾森克,M T 基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