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 (太平天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853年至1855年的北伐是太平天國的一次重要軍事行動,最後以失敗告終。
[编辑] 過程
1853年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後,5月東王楊秀清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從揚州出發乘船到浦口登陸,率九軍二萬兩千五百多人北上。並派朱錫琨、許宗揚、黃益芸為北伐後續梯隊。當時目標是佔領天津,然後等待援軍,再取北京。後續梯隊在浦口上岸後誤走六合未跟上前面主力部隊,為清軍所趁。朱錫琨和黃益芸戰死,許宗揚重返天京。此舉讓北伐軍兵力削弱。
北伐軍從揚州出發後,途經安徽的臨淮關和鳳陽府,最後經毫州於5月進入河南。攻陷河南的歸德府使北伐軍得紅粉兩萬多斤並鐵砲無數,但糧斛不足。北伐軍本欲於歸德府北四十里的劉家口搶船渡過黃河,但清軍已將船隻收泊北岸並全行燒毀。北伐軍只得繼續西進,經陳留縣、朱仙鎮、中牟、鄭州市、最後到達鞏縣的汜水口渡河。因船少人多,尚未渡盡清軍已追到。未渡河的後續部隊約3000人被迫南歸,經湖北回到安徽,倂入西征部隊。渡河的北伐軍自6月起圍攻懷慶府(今河南沁阳市),經五十多日仍未能攻下,只好放棄,然後進入山西,經平陽府、洪洞縣折往東趨屯留、黎城再由太行山入武安、涉縣向直隸挺進。於8月28日攻克直隸重鎮臨洺關,京城震動,逃離北京的不下三萬家。清廷一方面增強北京周圍的兵力,也作了必要時撤出北京的準備。
因清軍扼守保定,北伐軍乃從深州趁虛而東,打算經滄州、靜海從東面取北京。但這一帶此時洪水泛濫,使北伐軍無法再前進。一直到年底時,北伐軍約四萬人都還停留在天津附近的靜海和獨流附近,從而給清政府得到調動軍隊時間。由於北京一帶清軍比北伐軍多出數倍,加上北伐軍以南方人為主,未習慣北方寒冬,令北伐軍處於劣勢。1854年初因糧盡北伐軍被迫南撤。入阜城時吉文元戰死,再南退至連鎮(今河北東光縣內),林鳳祥聞知天京派來的援軍到達山東,派李開芳分兵迎接援軍。在李開芳會合援軍前,援軍已經潰散,李開芳只好固守山東高唐州。
清軍分別在連鎮和高唐州圍困北伐軍,兩地的北伐軍無法聯絡,堅守多月後,因糧盡而逐漸不支。期間天京曾經派曾立昌、許宗揚和陳仕保等的支援軍,由安慶北上意圖援助北伐軍。但在山東的臨清為清軍所阻,因而放棄北上南歸。並延途為清軍所追擊,陳仕保和曾立昌相繼戰死,只有許宗揚得以身免回歸天京,被收入東牢。1855年3月,清將僧格林沁攻下連鎮,林鳳祥受傷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處死。僧格林沁率兵到高唐州,李開芳知道林鳳祥已全軍覆沒,從高唐州突圍至馮官屯,又被清軍圍困,不久被俘,6月在北京被處死。
著名的中國近代史學者郭廷以在他的近代中國史綱中認為失敗的主因有二,其一為兵力不足,且為步卒,不利於平原戰,難敵清將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其二為南北語言隔閡,北人性較持重,附和者不多,不似在兩湖之時,從者動以萬計。
[编辑] 影響
在李秀成自述中,此次孤軍北伐行動被認為是天朝覆滅的十大誤之二。原因即為兵力上明顯不足,無法達成目標。羅爾綱在太平天國史中考出大約只有九軍約兩萬兩千五百人。因此有人認為北伐是重大決策失誤,徒然斷送了太平軍大批精兵良將,又分薄了西征軍的實力,令西征波折重重,未能及早消滅新興的湘軍。但也有人認為太平天国的北伐虽然失败,但北伐軍深入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打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牵制了清政府的注意力,为同时进行的西征和1856年的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编辑] 參考資料
-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上冊。
- 茅家琦著,郭著《太平天國史事日誌》校補。
- 羅爾剛著,《太平天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