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臼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德國閃電進擊差點覆滅的法國,修築了當時世界上最堅固馬奇諾防線,希特勒掌權後,體認到與法國開戰勢在必行,為了要能夠用火炮擊穿馬奇諾要塞的堅固堡壘,希特勒下令進行研製一連串超重型的火炮的計畫,這些計畫的成果,就是著名的卡爾臼炮還有道拉巨砲。
目录 |
[编辑] 發展沿革
1937年,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設計師提出兩種火炮口徑的自走榴彈砲計畫,第一被提出的是600毫米火炮計畫,1939年設計完成,以德國炮兵將軍─卡爾‧貝克命名為卡爾臼擊炮。1941年2月時再會議上提出以540毫米口徑炮管提供較遠的射程,於是此種自走榴彈砲為兩種口徑火炮可互換的設計。當年5月下達訂購炮管的訂單,[[1943年]3月向希特勒簡報時聲稱第一支炮管將會在該年6月遞交。
[编辑] 諸元簡介
- 武裝:一門600毫米 倍徑8.44,或者一門540毫米,倍徑11.5臼炮。
- 使用砲彈:水泥穿甲彈SEB/2.17噸(口徑為540毫米時1.58噸),輕型穿甲彈LEBE/1.7噸(口徑為540毫米時1.25噸)。
- 重量:125噸。
- 引擎功率:580馬力柴油引擎一部
- 時速:10公里/時
- 長:11.37公尺
- 寬:3.16公尺
- 高:4.78公尺
- 仰角:0到70度
- 迴轉角:左右各4度
- 產量:6輛
[编辑] 服役過程
萊茵金屬公司於1937年開始研製卡爾臼炮,1939年研製完成並於1940年測試,由於製造過程繁複從1940年年底至1941年8月也只完成六輛,以德國聖經中的英雄人物名字命名這六輛怪物,分別是:亞當、伊夫(Eve)、托爾、奧丁、羅奇、吉尤夫(Ziu)。卡爾臼炮的威力驚人,測試結果,垂直落下的重型穿甲彈可以擊穿2.5公尺的水泥碉堡和40毫米厚的鋼板,高爆彈則可以在地上造成直徑15公尺,深5公尺的大洞,如此強大的火力原本預計攻擊馬奇諾要塞,然而早在卡爾被製造出來以前,法國就屈服在德國閃電戰的攻勢下。雖然卡爾臼炮擁有強大的火力,但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速度慢,為了推動125噸的卡爾,德國為他裝上一部580匹馬力的引擎,然而卡爾仍然只能用10公里/時的速度在地上慢慢爬,再加上支援的車輛眾多(四號戰車底盤改裝的卡爾運彈車、吊臂車之類的工程車),在卡爾的龜速下,只能在後面排成長長車龍,成為一個有趣的畫面。由於卡爾只能做有限的移動,若戰局需要長程運送,則必須將火炮以及後座力系統拆除利用鐵路來運輸,這在二戰末期戰局失利的德國來說是非常不實際的,由於德國已經從攻勢作戰轉成守勢作戰和大規模的撤退,加上盟軍針對德國的鐵公路系統進行大規模的轟炸,還有卡爾運彈車的運輸效率太差,所以德國也就再也沒使用過卡爾臼擊炮了。
[编辑] 參戰經歷
1941年德國巴巴羅薩作戰進攻莫斯科的計畫失敗後,1942年發動颱風作戰,作戰矛頭指向史達林格勒還有]高加索平原,為了解決猶如芒刺在背的黑海艦隊基地,希特勒派遣曼斯坦因元帥進攻賽瓦斯波托爾要塞,這要塞位於黑海之濱,屏衛著俄國的黑海艦隊的安全,經過俄國人的長久經營,此要塞變成了幾乎攻不可破的堅固堡壘,克里米亞戰爭時,英法聯軍曾經為了攻佔此處而付出了重大的代價,而蘇聯更是在此設立大量的重型火炮,尤其是兩座名為「高爾基砲台」更是著名,德國為了扳平此劣勢,從國內調集了各式火炮,其中有800mm的道拉炮,還有卡爾臼炮,這座傳說中攻不可破的要塞,在這些怪物面前非常的脆弱,深埋在30公尺花崗岩以下的彈藥庫更是被道拉800毫米口徑的火炮一砲擊穿引發大爆炸,在這些怪物的轟擊下,牢不可破的要塞就此陷落,蘇軍指揮官則是趁著夜色掩護乘著快艇逃走。後來有一輛卡爾臼炮被運到了史達林格勒參戰,但是在原因不明下,一炮未開的就離開。
美國在1945年時擄獲裝配600毫米炮管的二號車和540毫米炮管的五號車。
[编辑] 參考資料
- Peter Chamberlain and Hilary Doyle1,Encycolopedia of German Tanks of World War Two,Arms & Armour,ISBN 1854095188